描写春雨声音的诗句
题赵昌木瓜花【宋】范成大
秋风魏瓠实,春雨燕脂花。彩笔不可写,滴露匀朝霞。
题扇【宋】 仇远
欹枕闻春雨,闭门见绿阴。可人歌扇底,犹有惜春心。
玉艳亭即事五首【宋】 白玉蟾
正月梅花尽,一溪春雨香。燕方寻故垒,蜂已葺华房。
山水图【明】 唐寅
绿树含春雨,青山护晓烟。携筇出矶上,何以地行仙。
后杂兴【宋】 陆游
腊雪瑞我麦,春雨嘉我谷。老农无他求,一饱万事足。
春雨【宋】 陆游
拥被听春雨,残灯一点春。吾儿归渐近,何处宿长亭?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雨【唐】 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日宛〕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王当〕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吴门春雨【唐】高蟾
吴甸花落春漫漫,吴宫芳树晚沈沈。王孙不耐如丝雨,罥断春风一寸心。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声音:声音(sound)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震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介质传播形成的运动。声音是一种波。可以被人耳识别的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我们称之为声音。物理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物体在一秒钟之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字母Hz。人的耳朵可以听到20~20000Hz的声音,最敏感是200~800Hz之间的声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是固体>液体>气体(例外如:软木500m/s,小于煤油(25℃)、蒸馏水(25℃)等),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声音在各类物体中的传播速度:真空0m/s(也就是不能传播)空气(0℃)331m/s空气(15℃)340m/s空气(25℃)346m/s软木500m/s煤油(25℃)1324m/s蒸...
2、范成大: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至能(《宋史》等误作“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南宋名臣、文学家。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三年(1167年),出知处州。乾道六年(1170年),作为泛使出使金国,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并争求改定受书之仪,不辱使命而还。乾道七年(1171年),自中书舍人出知静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调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升任参知政事,此后相继知明州、建康府,颇著政绩。晚年退居石湖,并加资政殿大学士。绍熙四年(1193年),范成大逝世,年六十八。累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
3、知多少:《知多少》是梁静茹演唱的一首歌曲,由黄韵仁作曲,小寒作词,收录于2007年发行的专辑《崇拜》中。歌曲歌词看似画笔的树梢把天涂成蓝色调莫非用眼泪做颜料画一道彩虹会更好看那朵云像不像白色羽毛堆砌在空中舍不得飘我好想他于是我原地旋绕让他有空时瞧一瞧等的人等待中花落知多少经得起岁月动摇想的人感伤的日落知多少或许这世界上有些梦美在永远握不到风儿握住的树梢天空是思念纸条为我涂满我的微笑想要问候他好不好看那朵云是我想飞的羽毛堆砌在空中放慢地飘我好想他于是我将心缠绕静静地守候着人潮...
4、李商隐: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起家秘书省校书郎,迁弘农县尉,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岳父)幕僚。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大中末年,病逝于郑州。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颇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李商隐唐元和十一年(816年),李商隐三岁左右,随父李嗣赴浙。不到十岁,李嗣去世。李商隐只得随母还乡,过着艰苦清贫的生活。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李商隐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李商隐“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