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参考翻译:
老朋友孟浩然向我频频挥手,一起在那告别了黄鹤楼,他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将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创作背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中心思想: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表达了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广陵:广陵区,是江苏省扬州市主城区。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介于东经119°26′、北纬32°24′之间。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内,区域面积36平方公里,下辖5个街道(曲江、文峰、东关、汶河)、6个乡镇(头桥、沙头、李典、湾头)和5个园区(广陵经济开发区、广陵新城、东南新城、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食品产业园),57个社区和62个村。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广陵区常住人口为542305人。广陵,古城扬州的先名,历史上的扬州。广陵区,是扬州的中心城区。位于广陵区域的扬州古城占地09平方千米,是国内历史风貌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城之一,体现扬州古代文明的核心区域。广陵区是2016年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62位、中国投资潜力百强区第79位、中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第46位、中国中小城市创新创业百强区第88位、2017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2018年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20...
2、孟浩然: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永昌元年(689年),孟浩然出生于襄阳城中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圣历元年(698年),孟浩然与弟弟一起读书学剑。景龙二年(708年),孟浩然20岁,是年前后游鹿门山,作《题鹿门山》诗。诗标志着孟浩然独特的诗风基本形成。景云二年(711年),...
3、李白:李白(1910年5月7日—1949年5月7日),湖南省浏阳市人,中共党员,上海地下党联络员。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成为红四军通信连的一名战士,后任通信连指导员。1931年6月,李白调到瑞金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第二期电讯班学习无线电技术,结业后分配到红五军团任电台台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1937年10月,李白受党组织派遣,化名李霞,赴上海担任党的秘密电台的工作。1942年9月,日军在对秘密电台的侦测中,逮捕了李白夫妇。1943年5月,李白经党组织营救获释。抗战胜利后,李白回到了上海,继续从事党的秘密电台工作。1948年12月30日凌晨,在与党中央进行通讯过程中被国民党特务机关测出电台位置而被捕。1949年5月7日,李白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李白曾经使用过的工具李白,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
4、黄鹤楼: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地处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为武汉市地标建筑;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重建于1985年;因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一诗而名扬四海。自古有“天下绝景”之美誉,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与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是“武汉十大景”之首、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称"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主楼为四边套八边形体、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通高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飞檐五层,攒尖楼顶,顶覆金色琉璃瓦,由72根圆柱支撑,楼上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楼外有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建筑环绕,整楼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檐下四面悬挂匾额,正面悬书法家舒同题“黄鹤楼”三字金匾。1987年11月28日,经全国评审委员会审定,中国建筑业联合会授予黄鹤楼首..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