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苏轼随笔(苏轼忙是修行闲是智慧)

非凡网 66 0

我眼中的苏轼随笔(苏轼忙是修行闲是智慧)

 作者:洞见·念念

  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现。

  苏轼曾感叹: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人这一生,免不了要为生活而忙碌,却也容易迷失自己。

  适时停下脚步,张弛有度,才能更好地前行。

  01

  忙,是修行

  常言道:人须事上练。

  修行的内核是自律和忍耐,也是勤勉与忙碌。

  元丰二年,苏轼初到杭州,写下诗句: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彼时的他,刚从“乌台诗案”中走出,被贬到黄州。

  人生跌至低谷,回首往事,难免百感交集。

  想想,连自己都觉得好笑,一生为谋生糊口而奔忙,为何到头来却落到如此困顿的处境?

  但这也只是转瞬即逝的念头。

  在接受无奈的现状之后,他便没有继续自艾自怜,而是决定张开双臂拥抱在黄州的新生活。

  所以在这首诗的后半部分,他写道: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既来之,则安之。我这个被贬谪的人,就好好做个水曹郞吧。

  苏轼说到做到。

  因为缺少俸禄,难以维持生计,他从大学士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农夫,带着一家人,在黄州东门外的一处坡地上开荒建房,“东坡先生”的称号也由此而来。

  黄州三年,苏轼和家人的生活全靠自给自足。

  苏轼每天除草种麦,畜养牛羊,修井挖水,经常下厨的他还练就了一手好菜,著名的东坡肘子和东坡鱼,都于此时所创。

  田野乡村,劳动耕作,自是辛苦,但伴随着挥洒的汗水,苏轼也品尝到了丰收的喜悦。

  他的身体开始因为劳动而变越来越矫健,对生活的感悟也变得越来越深刻,从而成就了他文学创作上的巅峰时期。

  事实上,纵观苏轼的后半生,几乎都在奔波劳碌中度过的。

  继黄州之后,他又相继被贬至常州、惠州、湖州、儋州等地,足迹几乎遍布大江南北。

  虽然这样的颠沛流离并非他所愿,可哪怕再忙再累,他也始终不改热情,而是把忙碌当作是对自我的修行。

  为官,他兢兢业业,想方设法造福百姓;为人,他勤勉实干,日复一日学习劳作。

  直至让人生格局臻于完善,达到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打磨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忙起来。

  认真投入工作,在日复一日的思考、行动和创作中,不断化解困难,修炼心性。

  而所有的劳动成果,也都是为自己积累功德。

  02

  闲,是智慧

  苏轼的一生,忙归忙,却不忘闲适之道。

  他在《临皋闲题》中写道:“江山风月,本无常客,闲者便是主人。”

  自然界的东西,本来就没有属于谁,只要你有闲心闲情去欣赏,你就是大自然的主人。

  对他而言,“闲”是一种人生态度,是心境上的选择。

  不管现实处境如何,都不妨碍他闲观山水淡看月。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苏轼一生所成,除了文学和书画,在养生上也很有研究。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他特别舍得花时间研究饮食。

  从菜品到搭配,再到火候把控,每道程序都能做到静心以待。

  有《猪肉颂》一文为证:“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煮炖猪肉要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自然会滋味极美。

  在烹调的过程,苏轼已经入境了,那是一种全身心投入以感受生活美好,忘却现实的境界。

  而能把当时“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猪肉,煮出如此美味,也足见其擅于苦中作乐的豁达与快意。

  二是他十分注重以闲逸来养生。

  平日里,他酷爱漫步山林,泛舟湖海,品茶交友,以此来颐养性情。

  被贬至海南的时候,虽然地处蛮荒,却没能减少他半点的闲情逸致。

  天气好的时候,就独自外出散步,找当地的百姓聊天,闲话家常。

  下雨了,再向人借上椰笠、木屐穿戴着回家。

  在此三年的时光里,他以著书以为乐,共写诗127首,词4首,别有表、赋、书信等182篇。

  因为这时期独特阅历的缘故,他的作品中少了许多慷慨激昂的豪情,却多了许多隐逸生活的侠意。

  这就是苏轼,即便流落于天涯,也能安之若素。

  在他眼中,所有的闲适时光,都是一个体验生命的过程。

  他的“闲”,从不是漫无目的浪费时日,而是于感知细微美好中,寻找乐趣,收获平静。

  得益于这份智慧,让他可以摆脱俗世诸多烦恼,从而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大自在。

  正所谓:但得心闲到处闲。

  人有一颗闲心,哪怕是在最低的境遇里,也能活出最高的境界。

  03

  向忙里偷闲,遇缺处知足

  苏轼一生能过得如此精彩超然,就在于他深知,劳动有劳动的价值,闲暇有闲暇的意义。

  在该忙碌的时候,他从不缺吃苦耐劳的精神,但到了该休闲的时候,他也能做到及时抽身,安心放松和享受。

  元丰六年的一个晚上,忙碌了一天后的苏轼正准备去休息,抬头的一瞬间忽然被窗外皎洁的月光所吸引,便去了好友张怀民的住所承天寺。

  是夜,俩人漫步庭院中,为月光下的美景深深陶醉,由此写下名作《记承天寺夜游》: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一个人总是在忙,就容易丧失本性。

  苏轼好“闲”,并不在乎时间和形式,只为能让自己从忙碌中得以解脱,放松身心。

  保有几分闲情,忙时就不至于迷乱,陷入过度焦度中。

  他在《中隐堂诗》写道:好古嗟生晚,偷闲厌久劳。

  人要忙碌,但不能久劳。

  忙中偷个闲,放个松,把心情调整好了,做起事来才会更有干劲。

  在杭州任太守的时候,他喜欢在高山的亭子中办公,办公之后,再小酌上一杯,然后看看满山风光,找个阴凉处睡上一觉。

  在他看来,只要善于发现闲趣,工作和爱好其实是可以完美结合的。

  偷得浮生半日闲,人间有味是清欢。

  忙碌午后的一盏清茶,一壶老酒,一首小诗,都是莫大的享受。

  苏轼用自己的通透与豁达,很好地诠释了《菜根谭》中的那句名言:

  “只是向忙里偷闲,遇缺处知足,则操纵在我。”

  只是要学会忙里偷闲,遇到缺憾懂得知足,如此,人就能自我做主。

  身忙心不能忙。

  再忙也要为自己偷得一丝闲逸,休养劳碌之躯,静看花开花落。

  在努力工作的同时,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忙得其所,闲得快意,方能过上有滋有味的好日子 。

  古语有云:“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现。”

  人生最适宜的状态,是在忙碌中修行,在休闲中怡情;遇忙处会偷闲,处闹中能取静。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眼中:《眼中》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通过对“眼中”所见所闻的描写,抒写了诗人在饱尝丧乱之苦以后,对世事已经心灰意冷,只愿寻一幽静处所去过那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的意愿。全诗感情激烈,充满悲愤和惆怅,将忧国忧民而又无力回天的情绪表现的细致入微。眼中眼中时事益纷然①,拥被寒窗夜不眠②。骨肉他乡各异县③,衣冠今日是何年④?枯槐聚蚁无多地⑤,秋水鸣蛙自一天⑥。何处青山隔尘土⑦,一庵吾欲送华颠⑧。①时事:时局,政事。纷然:混乱的样子。蒙古灭金后,政局极其混乱,因此诗中有此“时事纷然”的感慨。②拥被:捂着被子,围着被子。③“骨肉”句:用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句意。④衣冠(guān):就是衣冠之士。衣冠,古代士大夫的穿戴,因此,借用来指读书人,也指世族或官绅。今日是何年:等于说“这是个什么样的年头”。⑤“枯槐”句:唐李公佐作《南柯记》,叙述淳于棼梦见去到大槐安国,娶了公主,当了南柯太守,...

  2、智慧:《智慧》创刊于1946年,停刊于1948年12月,共61期。由陶百川编辑,由智慧周刊社发行,第12期后由智慧编委会编辑,大东书局发行。周刊(中间一度停刊,并改为半月刊)。该刊属于文学类刊物。主要撰稿人有高龙生、张其昀、陶百川、贺鳞、黄炎培、黄伯樵、朱学范、陶孟和、陈伯心、孙传哲、于右任、朱尊诸、萨师炯等。《智慧》以兼容“知识、理论、新闻、趣味”四方面为主旨。主要栏目有新闻背后的新闻、智慧短评、小评、时文集纳、学校新闻、大学新闻、文化新闻等。值得注意的是,“新闻背后的新闻”一栏揭示了一些重要新闻的发生背景,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新闻发生的来龙去脉。智慧短评,则以新颖独特的视角对一些时髦和热点话题进行分析评述,引人深思,如《民主的贫血病》一文就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民主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在当时为宪政改革而举国若狂的氛围下,不啻是一种冷静的声音。小评,则以精悍短小的杂文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评论,一些幽默逗趣之余引人深思,该栏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3、随笔:随笔,顾名思义:随笔一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过去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随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的。通常指一种散文体裁,随手笔录,抒情、叙事或评论不拘,篇幅短小。或指听课、读书时所作的记录。犹言随手下笔。鲁迅《集外集拾遗· <铁流> 编校后记》:“觉得译文很笨拙,而且怕有错字、脱字,望看的时候随笔代为改正一下。”一种灵活随便的笔记或文体。宋洪迈《 <容斋随笔> 序》:“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后先,无复诠次,故目之曰随笔。”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鲁迅《书信集·致李小峰》:“我们几个人在选我的随笔,从《坟》起到《二心》止。”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 ...

  4、忙里偷闲:《忙里偷闲》是2009年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图书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蔡澜。忙里偷闲情妇与太太相思病都是为你好杀梦的人大错特错护身符问题逃避官能归俪人行女人三定律大男人主义整容单身女郎可怜的动物玩政治猫与狗快乐方法结婚后风流老白发前辈时代曲豹神话迷惑走法米缸收音机木虱旗袍木屐鞋子旧影万金油和白花油重度儿童节照相机抱枕忆周璇难译高明手法沉默的城市纽约时报史诺比节花花公子万岁……十字街头本书是蔡澜游记散文精品中的忙里偷闲分册。书中收集了蔡澜的专题游记散文数十篇。这些散文构思巧妙,以景见情,文笔流畅,充分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及艺术修养。蔡澜,新加坡华侨,电影监制、美食家、专栏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商人。少年时代受父亲的影响,阅读了不少现代作家的作品。早年在新加坡《南洋商报》写影评。十六、七岁时离开新加坡到外国,后到日本留日学习电影制作。蔡澜先后在东京、纽约、巴黎、汉城、台北、巴塞罗拿和曼谷等地居住过,通晓多国语言。曾向冯康候先生学习书法...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