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夏天景物的诗句
1、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2、荷花芳草垂杨渡。——刘将孙《踏莎行·闲游》
3、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杜甫《夏夜叹》
4、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杜甫《夏夜叹》
5、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6、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孟浩然《田家元日》
7、勿言草卉贱,幸宅天池中。——沈约《咏新荷应诏》
8、携手藕花湖上路。——朱淑真《清平乐·夏日游湖》
9、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10、阴阴夏木啭黄鹂。——贺铸《南歌子·疏雨池塘见》
11、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李白《别储邕之剡中》
12、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李白《江夏别宋之悌》
13、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14、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
15、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李白《子夜吴歌·夏歌》
16、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谢逸《千秋岁·咏夏景》
17、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18、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苏舜钦《夏意》
19、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谢逸《千秋岁·咏夏景》
20、欲凭危槛恨偏长。——阎选《临江仙·雨停荷芰逗浓香》
21、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22、晚来妆面胜荷花。——晏殊《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
23、波面澄霞,兰艇采香去。——高观国《祝英台近·荷花》
24、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苏轼《贺新郎·夏景》
25、酒盏旋将荷叶当。——欧阳修《渔家傲·花底忽闻敲两桨》
26、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27、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28、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白居易《采莲曲》
29、别后歌断云间,娇姿黯无语。——高观国《祝英台近·荷花》
30、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31、一秋穿堑兵多死,十月烧荒将未回。——李梦阳《夏城坐雨》
32、恐怨歌、忽断花风,碎却翠云千叠。——张炎《疏影·咏荷叶》
33、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杜荀鹤《题所居村舍》
34、喜静看、匹练秋光,倒泻半湖明月。——张炎《疏影·咏荷叶》
35、唤我溪边太乙舟,潋滟盛芳醑。——葛立方《卜算子·赏荷以莲叶劝酒作》
36、野童扶醉舞,山鸟助酣歌。——孟浩然《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
37、水亭凉气多,闲棹晚来过。——孟浩然《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
38、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39、鸳鸯密语同倾盖,且莫与、浣纱人说。——张炎《疏影·咏荷叶》
40、自是幽情慵卷幌,不关春色恼人肠。——叶小鸾《浣溪沙·初夏》
41、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蔡松年《鹧鸪天·赏荷》
42、燕子巢方就,盆池小,新荷蔽。——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43、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苏轼《贺新郎·夏景》
44、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窦叔向《夏夜宿表兄话旧》
45、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
46、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47、遥想芳脸轻颦,凌波微步,镇输与、沙边鸥鹭。——高观国《祝英台近·荷花》
48、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陈德武《水龙吟·东南第一名州》
49、时逞笑容无限态,还如菡萏争芳。——尹鹗《临江仙·一番荷芰生池沼》
50、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欧阳修《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孟浩然: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永昌元年(689年),孟浩然出生于襄阳城中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圣历元年(698年),孟浩然与弟弟一起读书学剑。景龙二年(708年),孟浩然20岁,是年前后游鹿门山,作《题鹿门山》诗。诗标志着孟浩然独特的诗风基本形成。景云二年(711年),...
2、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书,封冯翊县侯。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1988年,日本中国文化显彰会为白园捐立石碑,以纪念白居易,碑文用中、日两种文字书写。1995年,4个日本人于此上书“樱献”。白居易画像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
3、祝英台:祝英台,会稽郡上虞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丰惠镇祝家庄)人,祖籍山西太原,东晋时期女性历史人物。祝英台自幼随习诗文,美丽聪颖,深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钱唐(今杭州)访师求学,遭到祝员外拒绝。祝英台求学心切,便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鄮县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次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祝父思女,催归甚急,祝英台只得仓促回乡,被迫许配给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后来,梁山伯成为鄞县令,忧郁成疾,不治身亡,遗命葬于鄮城九龙墟。祝英台闻听噩耗,誓以身殉。出嫁之时,绕道前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炸开坟墓,祝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壤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晋室南迁,士人平民纷纷相随,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汉族南迁和多民族融合的现象,影响了汉晋政治格...
4、描写: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通过一定的写作手段(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朴素直白的对话),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的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体化。借助绘画中的描绘(画出或描画)术语,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把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梅尧臣(宋)《和杨直讲夹竹花图》:“年深粉剥见墨纵,描写工夫始警俗。”尚仲贤(元)《柳毅传书》第四折:“向画阁兰堂描写在流苏帐,说不尽星斗文章,都裁做风流话儿讲。”沈德符(明)《野获编·山人·山人歌》:“赵伯起孝廉长王百谷八岁,亦痛恶王为人,因作《山人歌》骂之,其描写丑态,可谓曲尽。”浩然《艳阳天》第一一一章:“焦振茂少不得又把昨晚上的事儿描写一遍。”爷爷满头白发,尽显他的沧桑,额头上的皱纹记录着生活的艰辛。描写就是用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文字语言把表述对象的状态,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给人以栩栩如...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