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行寄兴古诗赏析李华的诗

非凡网 38 0

春行寄兴古诗赏析李华的诗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赏析

  宜阳,古县名,唐代时改称福昌,在今河南福昌附近。这首诗是诗人即兴之作,描写春天行走于宜阳附近时所见景色,于内心有所感触而激发诗兴。

  开篇以“宜阳城下”点明地点,以“草萋萋”点明时节。暮春之时,正在野外赶路,忽然间感到小路愈来愈窄,路边萋萋芳草铺染开片片翠绿,眼前一片盎然春意,诗人不由得缓下步伐,抬头一望,原来已到宜阳城下。在这里,诗人通过地点和时令写“春行”所见之景象,为“寄兴”埋下伏顺着小路,只见涧水迂回曲折,时东时西,其澄清之色与潺湲之声给人以愉悦之感。芳草和涧水,一是静景,一是动景,相映成趣,表现出自然景色的勃勃生机。同时,涧水源自山间清泉,表明宜阳乃傍山之城,景色便更是非同一般。正当诗人陶醉于这浓郁春意之时,忽然看见树上花瓣随风飘落,听见山间鸟儿婉啭啼鸣,花落是动态,鸟啼是声响,在“一路”、“无人”的情形下,这动态和声响实际上更衬托出幽静的氛围。一个“自”,一个“空”,见出寂静中的悠闲自得。如同隋代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中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以动写静,尤具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从“城下”写到“涧水”再到“春山一路”,使“春行”之题具体化,随着春草、碧涧、落花、啼鸟的相继出现,也使人同样感受到诗人行路途中移步换景之妙。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具体化:具体化是指采用明确具体的方式来翻译原文中较为概略化的表达。是现象学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指读者在阅读的意识过程中参与了作品意义的再创造活动,使得作品完整地体现到读者的意识中。具体指读者对作品的具体理解,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将原文的潜在涵义具体完成为认识的运动进程。具体化翻译涉及的范围较广,大致可分为以下:抽象概念具体化英语中经常使用一些含义抽象的词句,但从上下文的逻辑来看,作者的本意是在表达具体概念,因此翻译时应选用含义明确的汉语,还其本来的面目。概括或笼统概念具体化有时原文作者用一些含义概括或笼统的词句来表达某一具体的事物、行为或情况,如按字面直译会使译者有隔雾观花之感。而且也不可能尽如作者愿意。这时就有必要用明确具体的词句把原文的具体含义表达出来。广义词词义具体化英语中有少数词使用广泛、搭配灵活,但其字面意义却颇为笼统和广泛。翻译时,必须根据其特定的上下文来确定其意义,然后选择具体的方式予以表达出来。其他情况具体化在实际...

  2、李华:李华,中高考英语作文常现人物,最早出现在1995年全国高考卷甚至更早的个别城市模拟卷中。他通常是某中学的学生,担任该校学生会主席。他经常助人为乐,并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李华的英语十分优秀,经常给他的外国笔友写信,擅长分享他的生活,愿意带外国朋友参观中国。他也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不但英语好,体育水平也是一流。他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父母的小助手,在父亲出差时照顾好母亲,受到了父亲的表扬。2021年6月8日下午,北京高考英语科目考试正式落下帷幕,高考英语作文今考“道歉信”,红星中学高三学生李华再次出现在高考英语作文题中。李华同学出现在英语作文中的日期,能向前考究到1995年。1995年高考英语作文为何一写英语作文就是“李华”出来?一位英语老师表示,学生们也喜欢问这个问题,这几乎成为常规的出题模式。在英语课本中的一个对话中,“路人甲”的角色曾用过一次“李华”的人名。但是“李华”在北京高中阶段的模块考试,一模、二模考题中,却是最常出现...

  3、古诗: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而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

  4、不由得:不由得,读音是bùyóude,汉语词语,意思是不禁;不容;亦作"不由的"。出自《齐天乐·闺怨》。亦作"不由的"。不禁。不容。元·无名氏《齐天乐·闺怨》曲:“不由的见景生情,伤心。”《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少卿见他哭得哀切,不由得眼泪也落下来。”沙汀《凶手》:“断腿天兵一眼认出他来,不由得吃惊了。”众人见状,不由得吃了一惊。《西游记》第八一回:“你们住了三日,我寺里不见了六个和尚。故此,我们兄弟们不由的不怕,不由的不伤。”茹志鹃《高高的白杨树·关大妈》:“她说得这样轻,可又这样执拗,竟不由得人不听。”此时已查明,不由得你不信。该内容未授权copy自41021653...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