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的诗句
1.怀疑与学问的名言和事例
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寺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孔子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鲁迅
事例:祖冲之从小就表现出对数学和天文学的浓厚兴趣,他“专攻数术,搜炼古今”,但决不“虚推古人”,决不把自己束缚在古籍文献、前人成说之中。他敢于怀疑前人的陈腐学说,敢于推翻前人的错误理论,能批判地接受前人的科学遗产。在青年时,他就对张衡、郑玄等人的学术成就进行了仔细研究,校正了其中的一些错误,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后来他又发现著名天文学家何承天为当时宋王朝编写的“历法”存在许多错误,于是着手重编了新的历法——《大明历》
2.关于怀疑与学问的故事
思路:可以例举伽利略比萨斜塔证明物体速度与质量关系的故事。讲述要详细,在大家的嘲讽与最后的不可思议的反比下,事实显得更加有趣。
正文:伽利略怀疑亚里士多德的力学理论,进行了比萨斜塔的实验证明了“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无关”。
公开的“表演”地点在比萨斜塔。1590年的一天清晨,比萨大学的教授们穿着紫色丝绒长袍,整队走到塔前,洋洋得意地准备看伽利略出丑;学生们和镇上的市民们,也熙熙攘攘地聚集在比萨斜塔下面,想看个究竟。伽利略和他的助手不慌不忙,神色自如,在众人一阵阵嘘声中,登上了比萨斜塔。伽利略一只手拿一个10磅重的铅球,另一只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铅球。
他大声说道:“下面的人看清,铅球下来了!”说完,两手一起松开,把两只铅球一起从塔上抛下。围观的群众先是一阵嘲弄的哄笑,但是奇迹呈现了,由塔上一起天然下落的两只铅球,一起穿过空中,轻的和重的一起落在地上。世人吃惊地交头接耳:“这难道是真的吗?”顽固的亚里土多德的信徒们,仍不愿相信他们的崇拜者——亚里士多德会有过错,愚蠢地以为伽利略在铅球里施了魔术。为了使所有的人服气,伽利略又重复了一次试验,成果相同。伽利略以雄辩的事实证明“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无关”,从而击败了亚里士多德的信徒们。
正是这次闻名史册的比萨斜塔试验,第一次动摇了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长期占控制地位的成见,打破了亚里士多德的神话。后来,伽利略又通过核算,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出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基拉。这座城市是希腊的一个殖民地,与正在兴起的马其顿相邻。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宫廷御医,从他的家庭情况看,他属于奴隶主阶级中的中产阶层。17岁时,他赴雅典在柏拉图学园就读达20年,直到柏拉图去世后方才离开...
2、怀疑:《怀疑》是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制作的话剧。该剧由汪遵熹执导,徐雷、李野萍、刘小锋、刘丹、万茜主演,于2005年11月11日在中国儿童艺术剧场演出。该剧目为百老汇戏剧作品,讲述了老修女怀疑教父和一个黑人孩子发生了不正当的关系,她用尽一切努力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1964年,纽约一个天主教教会学校。老修女阿洛西斯·博维亚怀疑神父布兰登·弗林对一个黑人学生唐纳有不轨行为,于是,她勇敢地站了出来,不顾一切地开展一系列维护教堂圣洁的行动,但她掌握的全部证据主要是詹姆斯修女含糊不清的观察和她自己内心的感觉。布兰登神父是个极有魅力并深受学生喜爱的宗教和体育课教师,他真的有不轨行为还是无辜地成了阿洛西斯·博维亚修女的迫害和追捕的牺牲品。舞美设计:赵家培演职员表参考资料角色介绍参考资料创作历程《怀疑》是百老汇戏剧作品,2005年获得了普利策、托尼和美国剧评三项戏剧奖,该剧与编剧约翰·P·尚利的早年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他的童年与少年时代都是在教会学校...
3、学问:学问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xuéwèn,解释为学习和询问,知识等。出自《易·乾》。①《易·乾》: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②《孟子·滕文公上》: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③汉贾山《至言》:学问至於刍荛者,求善无餍也。”④唐韩愈《答杨子书》:学问有暇,幸时见临。”⑤清顾炎武《日知录·求其放心》:夫仁与礼未有不学问而能明者也。①《荀子·劝学》: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②宋苏轼《登州谢上表》:而臣天资钝顽,学问寡浅。③《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五回:“有楚国上蔡人李斯,乃名贤荀卿之弟子,广有学问,向游秦国,事吕不韦为舍人。④《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无论你有多大学问,未必强似公公。⑤老舍《茶馆》第二幕:您这么有学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⑥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然真实学问之人,必不奔走风尘以求名誉。”①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中国学问,得从新整理甚多,即如历史,就该另编一部。②胡适《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七:凡成一种科学学问,必...
4、比萨斜塔:比萨斜塔(意大利语:TorrependentediPisa或TorrediPisa,英语:LeaningTowerofPisa)建造于1173年8月,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奇迹广场的大片草坪上散布着一组宗教建筑,它们是大教堂(建造于1063年—13世纪)、洗礼堂(建造于1153年—14世纪)、钟楼(即比萨斜塔)和墓园(建造于1174年),它们的外墙面均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对独立但又形成统一罗马式建筑风格。比萨斜塔位于比萨大教堂的后面。比萨斜塔从地基到塔顶高36米,从地面到塔顶高55米,钟楼墙体在地面上的宽度是09米,在塔顶宽48米,总重约14453吨,重心在地基上方6米处。圆形地基面积为285平方米,对地面的平均压强为497千帕。倾斜角度99度,偏离地基外沿5米,顶层突出5米。1178年首次发现倾斜。遗产名称:比萨大教堂广场(Piazz...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