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诗歌中的修辞艺术
诗人顾城的一些诗歌,其中涉及到了拟人、比喻、排比、反衬、夸张等诸多修辞手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
杨树
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
赏评:这首小诗只有两句,却用拟人手法极为传神地刻画出杨树的外表形象,并传达出深刻的寓意。杨树折断树枝,便会在树干的折断处留下一个疤结,在诗人的想象中,折断的树枝变成了臂膀,疤结变成了眼睛。失去总会带来收获,经历痛苦的磨难,便会更深刻地认识人生。在相关主题的作文中,如果能够化用这首小诗,或引为题记,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色不少。
无名的小花(节选)
野花,/星星,点点,/像遗失的纽扣,/撒在路边。
赏评:路边的小花总会惹人怜爱,总会激发人们无尽的联想,你想到了什么呢?诗人在此将野花比喻为纽扣,可谓贴切新奇。一方面,野花与纽扣形状相似;另一方面,纽扣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人们每天都会触摸到的东西,可见,在诗人的眼中野花是多么的亲近。从整首诗来看,诗人是将自己的诗歌比喻为“无名的小花”,虽甘于寂寞,独自生长,但诗人对自己作品的珍爱自是情理之中的,“纽扣”的比喻正表达出了这种珍爱。
小说(Ⅹ)
地球是一滴蓝色的水/中间住着微弱的火焰
赏评:人的想象力是无止境的,它在瞬间驰骋千年,又在转眼间从微尘一粒跨越到整个宇宙。可以说,文学作品的魅力就源自于这种想象力,它给人带来新鲜、独特而丰富的感受。地球表面70%被水所覆盖,而地壳下则是一层高温岩浆,这样一种物理表述并不会带来美感,同样的事物经过诗人的想象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地球成了包容着微弱火焰的一滴蓝色的水。水火在此相容,偌大的世界变得如此精致可爱,诗人对我们生存家园的热爱表达得趣味盎然。
给安徒生(节选)
我相信/那一切都是种子/只有经过埋葬/才有生机
赏评:姑且不论整首诗在讲什么,“那一切”是指什么,就节选的这一段来看,诗人对“种子”的感悟已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种子可以是希望,只有经过现实生活的磨砺,才能最终得以实现;种子可以是某种纯净的情感,当它穿过人世的喧嚣和躁动,终有一天会回归自己。同样,这段诗也值得记诵下来,无论作文还是做人,对我们都是有益的。
给我的尊师安徒生
――安徒生和作者本人都曾当过笨拙的木匠(节选)
你推动木刨,/像驾驶着独木舟,/在那平滑的海上,/缓缓漂流……
刨花像浪花散开,/消逝在海天尽头;/木纹像波动的诗行,/带来岁月的问候。
赏评:这两小节诗,将诗歌创作的过程用丰富的意象描绘了出来,其中运用了多重比喻。我们依次来看,诗人将用木刨刨木头比喻为独木舟在海上漂流,刨花比喻为浪花,联想十分生动巧妙,同时,“独木舟”这个意象也传达出诗人的孤独感;木纹实际上就是年轮,它与岁月紧密相关,而将诗行比喻为木纹,则体现出诗歌来自于诗人深沉而敏锐的生活感受;将诗歌创作整体上比喻为刨木头,还有更深层的意蕴,诗人用语言接近这个世界,木匠则用双手以及木刨接近这个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都是贴近世界并进行创造的“艺人”。
有时
有时祖国只是一个/巨大的鸟巢/松疏的北方枝条/把我环绕/使我看见太阳/把爱装满我的篮子/使我喜爱阳光和羽毛
我们在掌心睡着/像小鸟那样/相互做梦/四下是蓝空气/秋天/黄叶飘飘
赏评:民族、祖国,是诗人们经常涉及的话题,这不同于一般而言的爱国主义。当超出个人化的情绪感受,诗人便从自身出发,上溯到一个民族的源头,或置身于更广阔的生存领域,以此为自己的生命找到皈依和家园。同样,诗人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也绝不同于口号式的宣言。在诗人眼中,祖国是鸟巢,而自己就是巢中的小鸟。这是天高气爽的季节,天空是蓝的,树叶是黄的,阳光照进鸟巢,小鸟偎依在一起睡觉。多么美妙而幸福的场景,这种幸福正是有所皈依的幸福。
我总觉得
我总觉得/星星曾生长在一起/像一串绿葡萄/因为天体的转动/滚落到四方
我总觉得/人类曾聚集在一起/像一碟小彩豆/因为陆地的破裂/迸溅到四方
我总觉得/心灵曾依恋在一起/像一窝野蜜蜂/因为生活的风暴/飞散在四方
赏评:这首诗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手法,三个小节分别都是一个比喻,将星星比作一串绿葡萄,将人类比作一碟小彩豆,将心灵比作一窝野蜜蜂,几个喻体可谓生动而别致;三个小节结构上完全一致,产生一种工整和韵律之美,同时由星星到人类再到心灵,由物及人,由外及内,由可见的及不可见的,层层递进,不断加强读者的感受。对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心灵与心灵之间的隔阂,诗人心存感叹,而对心灵相互间沟通与慰藉的渴望更是溢于言表。
感觉
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之中/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
赏评:这首诗极具画面感,通过对色彩的描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第一节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套用同样的句式写到天、路、楼和雨,充分地渲染出一个灰色的世界;第二节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前一节铺垫的基础上,“鲜红”和“淡绿”显得格外醒目。当然,这首诗可以引起更多的理解,比如人们在逆境绝望中突然看到一丝希望的曙光时的感受,正像看到一片灰色中的鲜红、淡绿那样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
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人们走来走去/他们围绕着自己/像一匹匹马/围绕着木桩
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偶尔,也有蒲公英飞舞/没有谁告诉他们/被太阳晒热的所有生命/都不能远去/远离即将来临的黑夜/死亡是位细心的收获者/不会丢下一穗大麦
赏评:这首诗前后两节各运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表达出诗人对人生的深沉感悟。“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既是诗题,也用来引起每一小节,起到了烘托反衬的效果,世界的宽大明亮,更显出人生的孤独和无奈。一个人无论去感受、思考还是行动,都脱离不了自我,他们所有的一切都存在于自己的世界中。人们可以在世界上走来走去,但无论走到哪里,都依然是围着自我在转,似乎永远无法真正地走出孤独的自我,抵达别的心灵。而正如黑夜总会降临一样,人也终究会离开这个世界,生活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或幸福或痛苦,或富贵或贫穷,唯有死亡是每个人无法逃避而不得不接受的可能性。整首诗流露出宿命般的悲凉与伤感,读之令人动容。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顾城:顾城(1956年9月24日—1993年10月8日),男,原籍上海,1956年生于北京一个诗人之家,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顾城17岁开始写作生涯,给各个报社杂志投稿。1987年开始游历欧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隐居新西兰激流岛,过自给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用斧头砍伤妻子谢烨致死,杀妻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顾城,原籍上海,1956年9月24日生于北京一个诗人之家,父亲为顾工。顾城受到父亲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顾城在姐姐顾乡印象中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爱凑热闹”,上幼儿园时经常自己一个人在一边看树和蚂蚁。顾城因为一次给同学讲《三国演义》,得到了“故事”的雅号,尽管他想讲,但还是不喜欢被一群人围着讲故事。顾城只好寻求姐姐当他“一个人的听众”...
2、诗歌: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汉族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整理,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汉族诗歌历经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之发展。汉荀悦《汉纪·惠帝纪》作“诗謌”。唐朝韩愈《郓州溪堂诗》序:“虽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谓,而喑无诗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於道也。”明王鏊《震泽长语·官制》:“唐宋翰林,极为深严之地,见於诗歌者多矣。”鲁迅《书信集·致窦隐夫》:“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孔羽《睢县文史资料·袁氏陆园...
3、独木舟:独木舟又称划艇(英语:Canoe),是一种用单根树干挖成的小舟,需要借助桨驱动。独木舟的优点在于由一根树干制成,制作简单,不易有漏水,散架的风险。它可以说是人类最古老的水域交通工具之一(另一种是筏子)。原始的独木舟几乎在全世界都有发现:在英国约克郡一个沼泽里,发掘出了一支公元前7500年的木桨。这支桨一定是用来划一种中间掏空的独木舟的。在荷兰发现了一只这样的独木舟,其年代约为公元前6300年。在英国发现的一只独木舟,长达16米,宽5米。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浙江湖州钱山漾、浙江余姚河姆渡、福建连江、广东化州都出土过独木舟或船桨的残骸,这些文物已有5000-9000年的历史。埃及,印度等地都发现过考古证据。至今非洲及美洲印第安人的一些部落还在按照古法制作独木舟。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发现,树叶、树干在水里会漂浮,又发现,树叶能负荷的重量很小,树干能负荷的重量就大,树干越粗大,其所能承受的重量也越大。人们还发现,圆柱形的树干在水里不稳定...
4、艺术:艺术是广泛的人类活动(或其产品),涉及创造性的想象力,旨在表达技术熟练程度、美感、情感力量或概念观念。对于艺术的构成,并没有普遍认同的定义,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视觉艺术的三个经典分支是绘画、雕塑和建筑。戏剧、舞蹈和其他表演艺术,以及文学、音乐、电影和其他媒体,如互动媒体,都包含在更广泛的艺术定义中。直到17世纪,艺术指任何技能或精通,与手工艺或科学没有区别。在17世纪之后的现代使用中,美学考虑是最重要的,美术与一般获得的技能(例如装饰或应用艺术)分开并区分。艺术的本质和相关概念,如创造力和解释,在一个被称为美学的哲学分支中进行了探索。由此产生的艺术作品在艺术批评和艺术史的专业领域进行研究。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晚清篆刻艺术大师厉良玉作品形象,艺术形象贯穿于艺术活动的全过程。艺术家在创造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具体的形象。正如郑板桥画竹子,他观察、体验竹子的形象始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艺术构思孕育了“胸中之竹...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