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七诗词

非凡网 36 0

七月初七诗词

     1.《七夕》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2.《声声慢 七夕》

  年代: 清 作者: 朱彝尊

  桐阴重碧,豆叶轻黄,溪沙过雨无泥。

  尽卷纤云,一钩凉月楼西。

  寻思昔游历历,记回廊纤手曾携。

  好风度,爱吹衣香细,点屐声低。

  谁道离多会少,比露蛩秋蟀,只解凝啼。

  恨别江淹,旧时南浦都迷。

  输成双星岁岁,料红墙银汉难跻。

  孤梦远,尚牵人横阁小梯。

  3.《七夕》

  年代: 宋 作者: 晏殊

  云幕无多斗柄移,鹊慵乌慢得桥迟。

  若教精卫填河汉,一水还应有尽时。

  4.《七夕歌》

  年代: 唐 作者: 刘言史

  星寥寥兮月细轮,佳期可想兮不可亲。云衣香薄妆态新,

  彩輧悠悠度天津。玉幌相逢夜将极,妖红惨黛生愁色。

  寂寞低容入旧机,歇著金梭思往夕。人间不见因谁知,

  万家闺艳求此时。碧空露重彩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

  5.《驿中七夕》

  年代: 唐 作者: 徐铉

  七夕雨初霁,行人正忆家。江天望河汉,水馆折莲花。

  独坐凉何甚,微吟月易斜。今年不乞巧,钝拙转堪嗟。

  6.《七夕》

  年代: 唐 作者: 崔国辅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扇风生玉漏,置水写银河。

  阁下陈书籍,闺中曝绮罗。

  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

  7.《七夕》

  年代: 宋 作者: 陈造

  龙旌凤扇一相迎,知费青禽几寄声。

  天上经年才旧约,人间转盼便深更。

  凉河只向樽前落,微月偏来酒面明。

  后夜玉琴弹别鹤,独应乾鹊梦魂惊。

  8.《七夕诗》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庾信

  牵牛遥映水。

  织女正登车。

  星桥通汉使。

  机石逐仙槎。

  隔河相望近。

  经秋离别赊。

  愁将今夕恨。

  复着明年花。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初七:中国农历纪年法中每月的第七日称为初七,在某些特定环境里特指节日初七,依照农历的中国传统节日有有正月初七(人日)、七月初七(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人日”,即“人类的生日”,这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中国传统民间称初七这天为“人日”“人胜节”或“七元日”。根据汉代东方朔《占书》记载,农历新年的首八天为人和不同畜牧作物的生日,依次序为“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晋朝董勋《答问礼俗说》记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故此,每年正月初一为鸡的生日,初二为狗的生日,初三为猪的生日,初四为羊的生日,初五为牛的生日,初六为马的生日,初七为人的生日,初八为谷的生日,接着,初九为天的生日,初十为地的生日。传说女娲创造苍生,顺序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并于第七天造出人来,故此初七为人的生日。因此,传统民俗认为,正月初七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俗称“人日子”。古人认...

  2、诗词: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登鹳雀楼诗的词句。宋梅尧臣《张淳叟献诗永叔同永叔和之》:“张君献诗诗词巧,美女插花娇醉春。”明吴应箕《述怀》诗:“《咏怀》好诗词,能无自愧息。”诗和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匡超人初时不好问他,偷眼望那书上圈的花花绿绿,是些甚么诗词之类。”郭小川《痛悼敬爱的周总理》诗:“在病危时还一再聆听毛主席的光辉诗词。”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

  3、朱彝尊:朱彝尊(1629年10月7日-1709年11月14日),字锡鬯(chàng),号竹垞(chá),又号醧(yù)舫,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别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清朝词人、学者、藏书家。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除翰林院检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入直南书房。博通经史,参加纂修《明史》。康熙四十八年,卒,年八十一。朱彝尊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人,与陈维崧并称“朱陈”,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诗宗(南朱北王)。著有《曝书亭集》80卷,《日下旧闻》42卷,《经义考》300卷;选《明诗综》100卷,《词综》36卷(汪森增补)。所辑成《词综》是中国词学方面的重要选本。清·禹之鼎绘《竹垞先生小像》明思宗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八月二十一日(10月7日),朱彝尊生于嘉兴碧漪坊。崇祯七年(1634年),入家塾读书。崇祯八年(1635年),弟彝鉴生。崇祯八年(1636年)三月,祖母徐氏卒。六月,祖父朱...

  4、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书,封冯翊县侯。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1988年,日本中国文化显彰会为白园捐立石碑,以纪念白居易,碑文用中、日两种文字书写。1995年,4个日本人于此上书“樱献”。白居易画像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