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发向上的诗句集合90条

非凡网 586 0

励志奋发向上的诗句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励志奋发向上的诗句1

  1、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2、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3、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6、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8、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华罗庚

  9、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10、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11、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12、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13、撑天一根担日月,拔地千笋写春秋。——郑板桥

  14、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1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1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17、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18、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1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20、不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21、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22、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23、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24、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2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26、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27、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

  28、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励志奋发向上的诗句2

  29、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30、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31、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3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33、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34.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35.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36.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37.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38.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39.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40.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41.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42.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43.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44.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45.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46.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47.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48.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49.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50.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51.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52.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53.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郑板桥

  54.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55.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郑板桥: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郑板桥(73张)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拮据。三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郝夫人。乳母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2、司马迁: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二十八岁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调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西汉景、武年间(生年有争议,参见“人物争议”部分),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

  3、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

  4、集合:集合,简称集,是数学中一个基本概念,也是集合论的主要研究对象。集合论的基本理论创立于19世纪,关于集合的最简单的说法就是在朴素集合论(最原始的集合论)中的定义,即集合是“确定的一堆东西”,集合里的“东西”则称为元素。现代的集合一般被定义为:由一个或多个确定的元素所构成的整体。集合论可以看成是逻辑的几何化。集合是最简单的空间。集合是指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具体的或抽象的对象汇总而成的集体。其中,构成集合的这些对象则称为该集合的元素。例如,全中国人的集合,它的元素就是每一个中国人。通常用大写字母如A,B,S,T,...表示集合,而用小写字母如a,b,x,y,...表示集合的元素。若x是集合S的元素,则称x属于S,记为x∈S。若y不是集合S的元素,则称y不属于S,记为y∉S。集合中元素的数目称为集合的基数,集合A的基数记作card(A)。当其为有限大时,集合A称为有限集,反之则为无限集。一般的,把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含无限个元...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