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短禅语诗句
三谛偈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涅盘经
本有今无,本无今有。
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亚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消除宿业障,同登无上觉。
缘起偈
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
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
无常偈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七佛通戒偈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诞生偈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今兹而往,生分已尽。
黄昏偈
此日已过,命即衰减,
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香偈
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云台遍法界。
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熏证寂灭。
三力偈
以我功德力,如来加持力,
及与法界力,周遍众生界。
初夜偈
白众等听说,初夜无常偈;
烦恼深无底,生死海无边;
度苦船未立,云何乐睡眠?
勇猛能精进,摄心常在禅。
四第一偈
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
善友第一亲,涅盘第一乐。
慈悲心偈
常行于慈心,去除怨恨想;
大悲感众生,悲惜化泪雨。
修行大喜心,同已所得法;
拥护以道意,乃应菩萨行。
目连说方便偈
当速求方便,于此佛法众,
当除生死患,如象食竹叶,
若于此佛法,修诸无欲业,
已除诸尘劳,亦尽若源本。
法身舍利偈
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
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佛祖开示婆罗门偈
所行非常,谓法兴衰;
夫生辄死,此灭为乐。
药师佛谈粥偈
持戒清净人所奉,恭敬随时以施粥。
十利饶益于行者,色力寿乐辞清辩。
宿食风除饥渴消,是名为药佛所说。
妙色王求法偈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施舍得道偈
虽得积珍宝,嵩高至于天。
如是满世间,不如见道迹。
不善像如善,爱而似无爱。
以苦为乐像,狂夫之听厌。
菩萨行偈
常当摄身行,而不杀盗淫,
不两舌恶口,不妄言绮语,
心不贪邪欲,无恚不毒想,
舍离诸邪见,是为菩萨行。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婆罗门:印度社会洋溢着浓郁的宗教气氛,祭司被人们仰视如神,称为“婆罗门”。“婆罗门”源于“波拉乎曼”(即梵),原意是“祈祷”或“增大的东西”。祈祷的语言具有咒力,咒力增大可以使善人得福,恶人受罚,因此执行祈祷的祭官被称为“婆罗门”。其实婆罗门教到中国后,隋以前并非昙花一现。来自婆罗门教的音乐、绘画、雕塑、医药、天文、数术、占卜术、咒术等等,对中国文化起着重大而持久的影响。虽然这些往往是和佛教的文化影响混淆在一起,但还是能够分得清的。如石窟或寺庙中的多手多臂像,都是源于婆罗门教,虽然后来是以佛教的名义出现,至于我们在《隋书·经籍志》中所见到的婆罗门典籍,更是非常清楚了。在几百年后的《宋史·艺文志》里,我们还可以发现诸如《婆罗门僧服仙茅方》一卷这样的书籍的存在与流传,证明婆罗门教还顽强地保持着它的一些特性。婆罗门教随着佛教进入中国,当时道教并未兴起,婆罗门教深刻影响了道教的教义,道经中充斥着关于梵的论述,三清的形成也与婆罗门教的三大主神密切...
2、以苦为乐:《以苦为乐》是李治廷演唱的歌曲,由李治廷作曲,收录于2014年3月14日发行的专辑《治爱》中。歌曲歌词抱着测谎机说我爱你心都挖给你撕开我都愿意可以什么都不要只要你你一呼一吸向我进逼指上无情力在我脖上留痕迹来已疼到不疼别客气疯了狂了乱了你一来了我就完了碰了撞了伤了我还享受呢残废了因为绝望所以快乐笑了哭了够了我是你的你是谁的了懂了会了所有错的也是对的不问值得不值得只忠于我选择放开你我舍不得容我把指纹烙在你身依附你体温它能跟着你直到永恒到了关了灯关了门取代我的人我的吻越陷越深疯了狂了乱了你一来了我就完了碰了撞了伤了我还享受呢残废了因为绝望所以快乐笑了哭了够了我是你的你是谁的了懂了会了所有错的也是对的不问值得不值得只忠于我选择放开你我舍不得RAP:
3、禅语:禅语主要指从佛门中传出的精华语句,话语平朴,含意深远,对人生思想等方面有着精神食粮的作用。由于禅语的文雅和隽永,常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得到应用。指禅话。“蝉”,音即“禅”,意即“知了”,知行明止,了却烦恼。“蝉”是一种认识,自度法师语:“知来去即明幸福快乐,了舍得方成究竟永恒”。“蝉”是一种境界,唐虞世南诗《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宋·真山民《夜话无上山房》诗:“茶瓯胜饮酒,禅语当论文。”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东坡云:‘借你口中言,传俺心间事。你道有箇客官,不言姓名,有两句禅语,又叫做偈语。你道:眉山一块铁,特地来相谒。’”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二回:“寳玉把打禅语的话述了一遍。”参见“禅话”。有一个沙弥,满怀疑虑地问无名禅师道:“禅师,您说学佛要发心普度众生,如果有个坏人,他已经失去了人的条件,那就不是人了,还要度他吗?”禅师没有立刻作答,只是拿起笔来,在纸上写了一个“我”字,但字是反写...
4、慈悲心:指一个人对某物或某事怀有不忍之心。中国古象雄文化的宗教体系经过幸饶佛陀和不同时期的佛陀传播,将慈悲心、灵魂不灭、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等象雄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更有效和深入地在中亚等广大地区传播,影响着古时印度教、耆那教、后来印度佛教的产生。佛典上总讲:中国有大乘根器,是佛法归处。藏区以及印度、尼泊尔、布丹、蒙古国、俄罗斯等地区仍然有很多古象雄文明中产生的宗教文化的遗迹和寺庙、僧侣,从藏区到世界各地有很多的人信奉象雄文化中的古象雄佛法。中国古象雄文化是世界佛教的起源。慈悲心是大乘菩提心,大智度论说:“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大般涅槃经记载,慈悲有三种:(一)生缘慈悲,又作有情缘慈、众生缘慈。即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而与乐拔苦,这是凡夫的慈悲。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最初的慈悲亦属这一种,故亦称小悲。(二)法缘慈悲,指开...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