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歌间错华筵启。喜新春新岁。菜传纤手青丝细。和气入、东风里。幡儿胜儿都姑媂。戴得更忔戏。愿新春已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
——宋·赵长卿·《探春令》
对于今天的繁忙的中国人而言,很多节日已经失去了原本的热闹或休闲的意味,甚至996、007也被某些人鼓吹成了“福报”。不过,无论再繁忙,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莫过于辞旧迎新的春节。再也没有一个节日可以像春节这样,古往今来一直拨动着每个人的心弦,令整个社会上上下下投身于繁复的准备工作并充满期待,礼俗、庆典、娱乐……一切的一切都让人沉醉在欢闹喜庆的氛围里。
过年都做些什么?除了聚会、吃饭、放烟花(如今正在消亡),是不是还有些更好玩的?在宋代,文学作品中保留了大量关于春节的美好瞬间,这一篇就让我们循着诗词的痕迹去看看宋朝人的年是什么样的。
分馎饦 (bó tuō)“扶持又度改年时,耄齿侵寻敢自期。中夕祭余分餺飥,犁明人起换锺馗。春盘未抹青丝菜,寿斝先酬白发儿。闻道城中灯绝好,出门无日叹吾衰。”
——陆游·《岁首书事》
在陆游的这首诗里,提到了一个很特别的食物——馎饦。馎饦是我国的传统水煮面食,唐人曾称之为“不托”。具体咋做呢?翻开史书找找答案吧。据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的记载,“餺飥,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翻译一下就是把面团揉成约二寸长的剂子,擀得极薄之后下锅加水,开大火煮熟。
嗨,说半天,这不就是我们俗称的“面片汤”嘛!(在宋代,手擀面等汤面后来也称馎饦或汤饼)今天看似平常,但是对古人来说也是一种珍馐美食,而且是古代饮食方式的重要转变之一。别看东西简单,但它“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是宋朝年夜饭里必不可少的主食,得先用这个美食先祭祖,然后全家才能分着吃。至于今天北方地区过年常吃的饺子,那时还是专属冬至的食物呢。
消夜果 “一盘消夜江南果。吃果看书只清坐。罪过梅花料理我。一年心事,半生牢落,尽向今宵过。此身本是山中个。才出山来便希差。手种青松应是大。缚茅深处,抱琴归去,又是明年话。”
——薛泳·《青玉案·再和己未元夕》
除夕当天人人守岁,长夜漫漫,今天的守岁人可以看电视、刷手机,总是不会无聊的。而没有这些新媒体的古人呢,有文化的讲究“酒食相邀”。啥意思呢?就是可以像薛泳这样独坐看书感慨年华,但是决不能让嘴闲着。这时候,消夜果就出场了。
宋代砖雕·备餐场景
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载:“除夕,内司意思局进消夜果子盒,盒内簇诸般细果:时果、蜜煎、糖煎等品”,同时代的周密也在《武林旧事·岁除》中写道:“后苑修内司各进消夜果儿,以大合簇飣凡百餘种,如蜜煎珍果,下至花餳、萁豆,以至玉杯宝器。”
这两条文献说的都是宫中的配给,看上去无论食物还是用具都十分精致。至于民间的消夜果匣,虽然不如宫中的样式多,但也会尽量准备。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为什么消夜果里全是蜜饯类的冷的小甜食呢?这也是有讲究的,首先,人们吃完了丰盛的年夜饭肯定没有再来一顿大鱼大肉的动力,这时候来个精致的餐后甜品更好;
其次,守岁的时候,除了吃,好多人还有更重要的事——玩,叶子戏、双陆棋、升官图……诸多博戏轮番上阵。这种时候,如果给玩兴正高、精神无比紧张的玩家整点烫口的还带着汤汤水水食物,保准能让他气得跺脚。所以最合适的,只有那些随手一捏就能入口的常温小点心了。
卖痴呆“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范成大·《卖痴呆词》
大人们忙着饮酒和牌戏,小孩子在干什么呢?他们会三三两两上街叫卖,嘴里还喊着:“卖痴呆,千贯卖汝痴,万贯卖汝呆,见卖尽多送,要赊随我来”。
奇怪了,怎么有人卖痴呆?其实这个痴呆可不是某种商品,说的就是说痴痴傻傻。要说痴与呆,谁能没有呢,只不过民间孩童通过这样的游戏想把自己的痴呆卖给别人,独留聪明伶俐,也算是种奇妙的乞巧方子了。
打如愿“除夜将阑晓星烂,粪扫堆头打如愿。杖敲灰起飞扑篱,不嫌灰涴新节衣。老媪当前再三祝,只要我家长富足。轻舟作商重船归,大牸引犊鸡哺儿。野茧可缫麦两岐,短衲换着长衫衣。当年婢子挽不住,有耳犹能闻我语。
但如我愿不汝呼,一任汝归彭蠡湖。”
——范成大·《打灰堆词》
刚说了卖痴呆,这儿又是打如愿,这都什么鬼啊?宋代的打如愿又称打灰堆(诗中的粪扫一词,意为垃圾),指的是大年初一天还不亮的时候就拿着一个挂了满贯铜钱的竹竿去敲打垃圾堆或者灰堆,一边敲打还一边假装叫疼。有时候还会把细绳绑住的人偶扔进垃圾堆里,祈祷新年里诸事如愿。
这种奇怪的风俗有什么来历呢?只要读读《太平御览》的相关记载就会知道啦(见我们的微头条)。
除了上述提到的活动,还有宋朝人很看重的还有我们去年介绍过的“傩仪”,大家已经很熟悉的饮屠苏(屠苏酒),还有现在大城市主城区已经禁止的燃放烟花爆竹……此类种种都是为了摆脱浊气、妖邪,在寻欢作乐中放松,取一个吉祥的好兆头再开始新一年的生活,今人所求并无不同,这大概也算“流水古今人,共看皆如此”的一种了。
这些有意思的仪式活动,现在来看有太多的迷信色彩,不过,在当时这可算得上是正统的文化传统,一年就逢一次,大家都将新年的愿望,放在这一天去祈求。
其实,从这些民间的祈福活动中不难看出,百姓们的要求并不高:小孩聪明健康,大人平安顺利,在996之外偶尔也能有个小假期......但是,真正的福运,其实只有强大的国家才能带来。
标签: 春节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