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吃腊八粥
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1000多年。最早开始 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 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
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家 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掺在 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
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共计不下20种。
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 忙碌起来,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 纯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 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
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 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 狮子尾巴。然后用糖黏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像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 摆上双狮或是4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 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
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 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2) 吃腊八蒜
老北京人家,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一天赛过一天,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 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据老人讲,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 同音,这是各家商号要在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其中 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
腊八这天要债的 债主子,要到欠他钱的人家送信儿,该准备还钱。北京城有句民谚:“腊八粥、腊八 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后来有欠人家钱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讳,
回避这个算账的“算”字,其实欠人家的,终究是要还的。老北京临年关,街巷胡同 有卖辣菜的,可没有卖腊八蒜的。
这是为什么呢?您想啊,卖腊八蒜得吆喝吧,怎 么吆喝?直接喊“腊八蒜来!”欠债的人听见吆喝心里咯噔一下,怎么街上还有喊 着催债的呀!再说了,你一个做小买卖的跟谁算哪!人家不跟你算就不错了,所 以腊八蒜不能下街吆喝,都是一家一户自己动手泡腊八蒜,自己先给自己算算,今
年这个年怎么过。
标签: 腊八节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