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与腊八诗

非凡网 26 0

来源:教师报 作者:张恤民

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腊月初八则称腊八日(亦叫腊八节)。腊八节历史悠久,夏代称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腊”;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南北朝开始把节日固定在腊月初八,由此,腊八节也成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腊月初八这一天,民间都要喝腊八粥,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遭受生老病死的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便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另有传说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还有人认为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后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古人认为,“粥”是世间第一补人之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粥能“益气、生津、养脾胃,治虚寒。”“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补又细又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可见腊八节这天吃腊八粥既顺应了节日的习俗,也对人的健康大有裨益。特别是人到老年,消化功能减退,多食细软的粥类食物,易于消化、吸收,于身体大有好处。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腊八粥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掺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像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为了庆祝这个民间重大节日,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留存下大量描写腊八节的诗词作品,其中“腊八诗”更是别有特色。腊八节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古人也称腊祭。描述祭祀场面之壮观,祭品之丰盛,魏晋时期裴秀的《大腊》诗云:“日躔星记,大吕司晨。玄象改次,庶众更新。岁事告成,八腊报勤。告成伊何,年丰物阜……”日月交替,气象更新,又到了岁未腊八祭祀时,祭典百神,报告人间“年丰物阜”。裴秀是魏晋时期朝廷大臣,历任司马昭安东将军、卫将军司马、尚书,进封鲁阳乡侯。身临朝廷宏大腊祭之场景,裴秀为此感慨万千:“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率士同欢,和气来臻。祥风协调,降祉白天……”腊祭后,面对堆积如山的肉食,喷涌如泉的美酒,堆积如林的佳肴,堆放如山的百货,将士上下欢聚一堂,开怀畅饮,感谢百神保佑,风调雨顺,岁岁平安。

清朝诗人夏仁虎的《腊八》诗:“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诗中写道,不仅民间家家户户都煮腊八粥吃,朝廷还派专人到雍和宫煮腊八粥奉佛并赐大臣、诸王、宫妃等。据记载,清代雍和宫有四口煮腊八粥的大锅,锅的直径最大有两米,锅深有一米五,一次性可以煮沸数担大米。熬粥时,第一锅粥用来供奉佛祖,第二锅粥赐给太后和帝后家眷享用的,第三锅粥赐给诸王,第四锅粥赐给寺院喇嘛等。

腊八节到了,意味着旧岁将逝,新年即将到来,出门在外的游子总会思念家乡。唐朝杜甫的《腊日》诗:“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往年的腊日天气还很冷,离温暖的节气还很遥远。而今年的腊日气候比往年温和多了,冰冻已经消融,正是辞朝还家的好时候,和家人纵酒狂饮,欢度良宵,享受天伦之乐。转念而想,为了感念皇帝对自己的恩泽,我能随便离开岗位吗。

也有感叹日月穿梭,岁月蹉跎的腊八节诗,如清·顾梦游《腊八日水草庵即事》诗:“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诗人在感叹岁月如流水,告慰自己珍惜当下,今天腊八日是我生命中最好的,就像新的一天一样我也再生了,何必自寻烦忧呢。

宋朝陆游的《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感叹的是新春即将到来的情怀:“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唯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诗中写道,虽是隆冬腊月时节,春的脚步已经悄悄临近。柴门里飘散着淡淡的草烟雾气,野河边有了耕牛经过的痕迹。腊八节里,邻里间互赠、食用着佛粥(腊八粥),感觉到春天的清新气息正在扑面而来。

腊八节诗,不仅文人写,清朝道光皇帝也写《腊八粥》诗:“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可以想象,皇家食用腊八粥,以及施散腊八粥的场景必然是万头攒动,人涌如潮。

标签: 腊八节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