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味炼字类
[题目形式]
(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
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理解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可以从词性、色彩、词的准确性、生动性以及词的丰富内容和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把握它的内涵。
[炼字类的答题步骤]
a、析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 b、找修辞写其表达效果; c、绘画面,即烘托了xx的意境; (4)写感情:表达了xx感情。
[答题格式:]
这个词在诗句中的意思是……,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准确、形象)地写出了……的景象或情态,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断”字在句中是隔绝的意思,准确地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表达了诗人思家的思想感情。
二、名句赏析类
[题目形式]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应对策略]
诗句有三种类型:1.写景;2.抒情;3.言理。
如果是写景:诗句描绘了xx的优美景致,景致优美,让人心怡;
如果是抒情,诗句借景抒情,表达了xx的思想感情,情真意浓;
如果是哲理,诗句蕴含了xx的哲理,给人的启示和思考等。
描写类 答题格式一:
本诗在描写上成功的运用了……描写, 写出了……(诗句解说即字面含义),烘托了诗人……感情。
抒情方法 答题格式二:
这句话运用了……抒情手法,全诗主要写出了……(诗句内容解说),抒发了……情感。
修辞类 答题格式三:
本句或本诗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作用)地写出了……(诗句解说即字面含义), 表达了诗人……情感。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
解析:
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传诵,是因为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答:诗句形象的描写了沉掉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的景象。蕴含哲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三、表达技巧类
[题目形式]
(1)诗歌某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3)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应对策略]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 ,它包括:
(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双关等; (2)表现手法,主要包括运用典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烘托渲染等等;
(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记叙;
(4)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抒情和间接抒情。
[答题格式]
这首诗运用了……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表现了……内容,抒发了……的思想感情或揭示了……的道理。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问题:
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解析:
这是一道典型的表现手法类试题,要求赏析三、四句,注意题目要求中的“修辞的角度”,这两句写白雪盼春,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雪花比作“飞花”,是比喻,然后再说出这些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或抒发了什么感情)。答案: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 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第二课时:
四、主旨情感类
[题目形式]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应对策略]
找诗歌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常见意象:
• 明月: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 夕阳、暮色: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
• 流水、落花 :常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忧伤。
• 子规、猿啼: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 鸿雁:常借指书信,常寄托思乡怀人的情思
• 折杨柳:送别、留恋、伤感。
[答题格式:]
这首诗描写了……的景象 ,抒发了……的感情。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
叮叮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问题: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作者描绘了计时的漏壶在静夜响起了“叮叮”滴水声、月亮时而遮住时而又露出、暗处的秋虫通宵在鸣叫的三幅画面,这是失眠的女主人公在秋夜的所见所闻,我们可揣测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思妇独守闺房的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意对即可)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夜晚的滴水声、月光和秋虫鸣叫的画面,抒发了思妇独守闺房的寂寞和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五、画面想象描述类
[题目形式]
(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应对策略]
描述画面其实就是创造性地合理想象的翻译句子。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
[题型示例] 欣赏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问题:
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以内)
解析:
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画面”。描绘时要将天外之“星”、山前之“雨”、“路转溪头”忽然呈现出来的社林“茅店”等形象无一遗漏地一一再现。
答案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
六、理解词语类
理解词语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结构上作用:从词语在诗歌中的位置入手,结合诗词具体内容理解。诗歌的结构特点:开篇的铺垫、烘托; 中间的过渡、照应; 结尾的深化、升华主题等。
内容上的作用:即词语在诗词表达的内容或诗人表达的情感中起到的作用。首先要理解词语本身的意义,在结合全诗内容解释词语的作用。
标签: 初中文言文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