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写酒歌,是中华民族诗作中的传统,饮酒歌是中华民族诗歌宝库中的灿烂的魂宝之一。
我们遇上了太平盛世,吟着古人饮酒诗,喝着今日各种各样的酒,今天就先看看各位大V的饮酒诗,然后也借兴饮上一首。
曹操论酒,在人类论酒历史上是开创性的,他把酒与人生观如此之大的问题联系在一起。
《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晋·陶渊明的饮酒诗很多。集中的就有《饮酒十二首》。
其中有“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说他忽然得一壶酒,与朋友从早到晚,其乐无穷。
纵观诗与酒的历史,唐代可谓是诗与酒相结合的历史高峰。其中,又以诗仙李白的诗与酒为顶峰之明珠。
李白的《将进酒》较集中地反映了这一点: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玉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继曹操之后,将酒与人生联系在一起。这被现代人批评为“享乐主义”,实不应该。
李白进一步拓展了饮酒诗的创作内容。他的《月下独酌四首》: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裴回,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他把诗、酒、人、月联系在一起,而且看成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他认为,只要喝下三杯酒,就能开启人生通往美好的大道;若喝下一斗酒,便足以使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了。李白认为,酒中有真理,喝酒可使人领悟人生的大道理,更可以使人提升到忘我超然的境界。他把酒的作用神化了。
李白的酒论已经达到了探索酒的前沿和广阔无限的领域。在《把酒问明月》中,他把人(包括他自己)、酒与明月联系在一起。全诗如下: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阔,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则以人月对比,他歌颂大自然的伟大,而又显得人的渺小和卑微。
李白在《行路难三首》(其三)中有句“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凡是看透人间世事的人,心胸自然豁达。什么“身后千载名”,根本不必放在心上。这就是古人的酒与豁达胸怀的关系。
李白以及之后的诗人,把酒与人情联系在一起,李白就在《客中作》中,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主人让远在异乡的客人喝醉,使其不知是在故乡还是在异乡。这是为了使客人减轻飘泊在异乡的痛楚。这也许是当今时代,主人招待客人时要求客人喝好、吃好的古人情感表达方式的延续。
李白用酒不仅对朋友表达感情,而且对亡故的人也用酒的故事来怀念。他的诗中有一首《哭宣城善酿纪叟》:“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这是说,安徽宣城有一个纪姓老者,善酿老春名酒。一天李白得知纪老过世,由衷赞扬纪老的酿酒技能,说他到了地府应当继续酿酒,可是无人欣赏,因为李白不在那里,好酒沽给谁呢?生动地写出了酒把李白与纪老彼此相知之情。
也许李白正如杜甫诗中所写的那样:“李白一斗诗百篇”。所以他对诗和酒有着与常人不一般的感受。因此写出的酒诗也不一般。
杜甫,被后人称之为“诗圣”。写饮酒诗也不少。他在《赠卫八处士》中有“十觞亦不醉,感事故意长。”觞,古时酒具称,杯或壶。喝了十觞了,无醉意。“酒逢知己千杯少”,老友重逢,把酒言欢,情深意长尽在酒中。
古人在欢庆时也喝酒。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说是为了庆祝官军收复了失土,大白天在家高歌饮酒,这一下可以趁着大好春光回故乡了。
杜甫写饮酒的诗也不少,其中有《饮酒八仙歌》,描写了八个饮酒的名人的豪放与潇洒。杜甫的《客至》中有:“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以及在《九日蓝田崔民庄》中:“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都是怀着真情的吟诵。
杜甫与李白,都是同时代的大诗人,他们之间的友谊,甚称后人的楷模。但杜甫也曾写诗规劝李白。在《赠李白》中有“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是说,你整天痛快地饮酒,狂放地高歌,日子就这样白白地过去了;你的意气飞扬,举止跋扈,又是在向谁称雄呢?
唐·韦庄也是唐代写饮酒诗较多的一位诗人。《菩萨蛮·劝君今夜须沉醉》中有“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客人要珍重主人的真挚情意。似乎与李白的《客中行》诗中另一个角度表示主宾之间的深情厚谊。
韦庄的《江上别李秀才》中有“莫向樽前惜沉醉,与君俱是异乡人。”写的是两个异乡人,出外碰到一起喝酒,相互劝酒而表现出飘流在外,心中的伤感和惆怅的心情。
唐代诗人中以酒写情的诗人和诗很多,这里举几个诗人的诗。王维的《谓城曲》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是送别诗。诗人把情、酒、边陲的环境结合在一起,吟出了对友人的深情关切。朋友,再喝一杯酒吧!今日欢聚一起,待分手以后,走出西边的阳关,就再也见不到故人亲朋了。另有一层意思,反映了古代交通不发达,前往西北边陲的人不多,居住的人大多是少数民族,因此会更加思念故乡。
唐·白居易《问刘十九》中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刘十九,即刘禹锡。诗人夜晚独自饮酒赏雪,想与老朋友共享美景与好酒。景色清新可爱,友谊也淳厚感人。
唐·温庭筠《送人东归》中有:“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诗人对朋友说,我们何时能相见呢?到相见的时候,我要奉上一杯酒,慰藉你别后的难舍难分的情感表现出来的容颜。
唐·杜牧《赠别二首》(其二)有“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名句。说是,往日相聚是何等的多情,如今离别却好似一丝感情都没有了。表面看是无情,实际上真情无限。现在面对杯酒,强颜欢笑,却笑不出来,因为老朋友要分手。
这些都是唐代诗人表现在诗中的多情、真情,而在唐朝后期,饮酒诗就少多了。似乎饮酒的诗被前面的诗人快写尽了。说少了,不是说绝对没有了。如贾至的“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罗隐的“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总的来看没有超出盛唐诗人的意境。
从五代开始,诗人开创了酒与怨、愁的联系的诗(词)。李煜《鸟夜啼·昨夜兼风雨》中有“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李煜是亡国之君。他在沦落之中,终日以醉消愁。
五代·冯延已也有借酒叹怨的词。他在《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中有“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说是借酒浇愁,也不管对容颜(身心)的损害。也许是五代的社会混乱的现实在诗歌中的反映。在那种社会中,诗人深感愁意绵绵,这种客观现象必然会反映到文学作品中来。
宋·苏轼,不仅善酿酒,能饮酒,而且也是饮酒诗的大作家。他在《醉睡者》中有“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苏轼在世时逢七灾八难,尤其是在对王安石改革不赞成,受了流放许多年的折磨。此诗中所吟还是对王安石的改革意见,消极地用“醉”和“睡”来对抗。人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也只能采取这样的办法来消极对待。
苏轼在《饮酒》中说:“我观人世界,无如醉中真。”说我观察人世间,发现人在喝醉以后才是最坦率、最真实的。认为在正常情况下,人戴着假面具、伪善、假笑、作假,而酒醉以后,才表现出几分难得真实。也就人们常说的“酒后吐真言。”苏轼在《薄薄酒·之二》中有句“达人自达酒何功,世间是非忧乐本来空。”他这话是反对曹操关于饮酒诗的意思。酒又有什么用?人的一切都是空的。
宋·宴殊的《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中有一句:“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这句诗太伟大了,在现实生活中,太清醒了不容易,而且不一定好,而一起喝酒的人喝得烂醉,而心中应当有数。能在生活中理解并做到两句话是不容易的。屈原曾激愤地说过:“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更难了。现时代的中国人饮酒时劝酒人都是如此,都希望别人都醉,而自己少喝而不醉。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了十分艰难的。
宋·欧阳修在《春日西湖寄谢法歌》中有“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崖万里人。”描写好友相互思念的真挚友情。
宋·范仲淹《苏幕 ·碧云天》中“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一句。这是宋朝诗人开创了一个饮酒新观念——以酒消愁,愁更愁!
陆游的《晚步舍北归》中更是直接地说:“酒是治愁药,书是引睡媒。”愁了就喝酒。他爱酒,爱书,豪放爽快。
宋·高菊磵对酒更是说得深刻:“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人活着有酒就喝,必须喝醉,死了以后,尽管有人祭酒,而那一滴酒能滴到阴间呢!
到了元朝,诗人吟酒的诗少了。偶有元好问的“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表示对故国的怀想和眷恋。
到了明清,在诗中难的找到诗人们的饮酒歌。在近代的诗歌中,有国民党元老级的人物于佑任的《壬子元旦》中有一句“万里江山酒一杯”思念故国,喝上一杯酒,那万里江山都涌上心头,盼望早日立功返故乡。还有民国时期的李叔同的《送别歌》有一句饮酒的诗:“一瓢浊酒尽余欢,今霄别梦寒。”
上句:今朝有酒今朝醉,下句你该怎么接?接不上的干了这碗酒!
标签: 经典古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