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普世之人每个人心

非凡网 46 0

  让普世之人每个人心里都埋下了一粒桃花源的种子

  清人龚自珍诗云:“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松菊高。莫言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父》一份《*》。”默诵《桃花源记》这360个散发着芳香的汉字,抚摸着陶以后这段历史画卷,我们就会发现在桃花源的深,有阵阵的雷鸣之声滚滚地的震响,遥相传递,在历史的大峡谷中久久回,隐隐而不绝啊。诗仙李白道:“梦见五柳枝,已堪挂马鞭。何时到彭泽,狂歌陶令前。”唐代渭南人白居易江州谪居时作诗:“庭独罢,眼前无事时。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苏东坡在偏远海南的逆境中以陶潜为老师,“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他把陶诗置于曹、李、杜之,居然把陶诗逐一和了一遍,东坡先生隔代神如此,恐怕是早已精神相通了。我还读过一首写渭南的五言绝句《鱼父》:“外西风起,轻舟钓滩。翻天际月,鱼中竿”,从这有而清静的轻舟垂钓中也能找到桃花源的感觉。

  我所教过的中语文教材,多次入编陶公的《归田园居》,“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叹息我领着学生,终于始终未能找到诗中的文心,如今惶惶然已到退休之年,仍然于心不甘,担心为学者之耻永存遗憾。思想起陶公之一生,多少次于逆境,而他却永是开朗,化烦躁为平和,四斤拨八两,轻轻地化去心的愁苦,不让苦难在心中发酵放大,而是化为一坛美酒。农耕生活中他粗茶淡饭,但他从这种清苦的生活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和美好享受。《桃花源记》中他所设计出的理想社会极具普世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他设计出了一个人应有的最佳心理状态,这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平和自然,揣平常心,做平常人。他用短短360个字定格、升华,委婉的表达了这种感觉。这让普世之年前的古人,富也富过,穷也穷过,官也做过,民也当过,顺利与坎坷相伴,五出五隐,他与诗书相伴,晋亡后写诗从不署新朝的年号,又不为五斗来折腰,把人格看得比政治更重要。归隐回乡,子过得相当紧巴,为避战也曾两度逃亡,家产被仇家一把火烧的精光,在他的诗文中看不到,没有“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哀叹,有的只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自然。穷困时安贫知足,不和自己过不去,不为权、财、名、利、苦所累,回归自然,这就是他的人生境界。正因如此,他远高于今天的有些人的跑官要官、贪污受贿、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务虚图名,更不会去争什么镜、版面、死后留个什么传记、文选之类。

  陶渊明曾有诗“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他曾给自己早拟了《挽歌》:“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翻阅一部史书,但凡真正建功立业的大人物,心中都有一个非常静谧的桃花源,或隐或出,能动能静,收放自如。诸葛孔明出山后是何等的宏图伟业,而自己的人生格言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一生也四起四落,积一生之跌,总一生之思,发出灿烂的思想之光,如此强烈的政治抱负,心理支柱却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辛弃疾有词:“岁岁有黄菊,千载一东篱……都把轩窗写遍,要使儿童懂得《归去来兮辞》”。中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有文革之难,在江西囚之,这位当年指挥淮海战役的将帅,在绿树红砖的小院里养数只,种菜几拢,担挑粪,劈柴烧火,过着桃花源似的生活,他说自己是桃花源中人,不知秦汉不知有魏晋。带月荷锄,守拙田园的他平和淡定,心中却装着家民族的劫后中兴,后来他出山,从“一位老人在中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开始,十余年后,中让世界翘首。他曾淡淡的说了一句:“我无大志,只愿家富裕,我做一个富的公民就行。”“我是中人民的儿子”家的政局稳定了,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他在功之后又悄然淡出政坛。

  区区360个字的《桃花源记》是一篇小文吗,它是一篇美文,它岂止仅是一篇美文,它实在是一篇又简又仄的高文。陶渊明不是一位政治家,却给后世的人们设计出了理想社会,让人们去为之追求、去为理想奋斗,时至今。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把小康社会建设作为工作目标,且把“建设”一词换了“建”,并且有了明确的时间表,真正是催人奋进啊。陶渊明不是徐遐客,为我们展示奇山异的美丽画卷,但他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世间堪奇的山图案,让人们不断地去找寻,去探索。陶公不是专门的圣哲,却用人生智慧设计出了最佳的世心态,让人们放下各种心理包袱,去亲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入大自然。近年来兴起的“农家乐”,我曾陪文友去乐过几回,我们在田园山之中,在感受农家生活农村风光中去乐,农人在我们到来中乐,又在我们离去之后乐,真正是农家乐了。山田园如诗如画,净化灵魂,陶冶操,文史有哪位诗人能及陶公,用一种山布景,把一个社会模式、一种人生哲学浓缩在360个字的短文,历经1500年之后仍深深地根植于人心,并且追寻的脚步永未停住,这难道就是陶公诗文的文心吗?

  《桃花源记》是陶公传世经典,是经过1500年淘洗磨砺的美文,我要说它是高文。桃花源未在世外,它绝不是云霞明灭、烟涛微茫的“海客谈瀛洲”,是虚无飘渺的空想幻想,而是留给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们不断的去评说,不懈的去追求的政治思想境界啊!我深深的佩服这位五柳先生丰富的文学想象力,他只是用憧憬的心写下了这360个字,却让我这个拙人苦读了一辈子。万物有理而不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一篇360字的美文,经过1500年岁月的打磨,让人一读就沉浸在它所营造的美感里,神韵无穷。人不能望美而驻足,应该跳出“美文”的视,走出文学的圈子,当更深入一层看到它的第一含义。可惜我在中学白教了一辈子语文,空讲了一生《桃花源记》,如今顶银白,面对“教龄”这两个字,心中一阵又一阵的发虚。我到底是说不清当年在课堂,抑扬顿挫,形神毕现,滔滔而不绝地为我的一茬又一茬的莘莘学子门怎么说怎么道的。如今,灯下掩卷,才刚刚对这篇小文悟出了些许新的见解,却要离开自己站了将近一生的三尺讲台了,面对着这篇文章,面对着自己往用过的备课教案,我满面羞愧,说不出一句话来。

标签: 海客谈瀛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