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原文出自《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解析:仁:仁爱、仁慈。
刍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祭祀时,用草狗装在匣子中,盖上花布,列于神灵之前;祭祀完后,就把它扔掉。这里,用刍狗比喻天地对万物没有爱憎,任其自生自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存在仁爱之心,对待万物如同祭祀时草扎的小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然生长。
老子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道"的"天道"从而推论"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人道"来阐述自己的无为思想。他认为天地是自然存在的,没有情感和理性的,它对待万物都是平等相待,不厚此薄彼,自然界的万物都是按照自身的自然发展规律生长变化的。
作为圣人也应该无所偏爱,不应有厚有薄,要一视同仁,让百姓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作自息,繁衍生息,不要过多干涉或者命令安排,否则,百姓真的就变成“刍狗”,国家会走向败亡。
标签: 天地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