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3月26日,诗人海子在河北省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年仅25岁。
海子自杀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知道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海子的死,不仅给当时中国的诗歌界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在喜爱和关注诗歌的人群中间造成了一个“海子的神话”。
在面对海子和他的诗歌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过多地带入自己主观的感情色彩。这样一来,他们看到的其实更多是一个存在于他们想象当中的海子,离真实的海子已经比较远了。
那么,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接近和了解一个真实的海子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他的作品。
很多人都知道海子的那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过,要了解海子的作品,首选的诗是《亚洲铜》。为何?我们在市面上看到的各个不同版本的海子诗集,所选的第一首诗基本上都是《亚洲铜》,可见这首诗在海子整个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
《亚洲铜》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这首诗本身就具有现代诗的高度技巧性,信息量大,是对抒情诗、意象诗和思想诗的一次综合,而且具有某种“史诗”的性质;
第二个,这首诗是海子诗歌创作中承上启下的一首作品,包含了海子之后的诗歌创作的方向,是理解海子诗歌的一把钥匙。
《亚洲铜》
亚洲铜,亚洲铜
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亚洲铜
爱怀疑和爱飞翔的是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却是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
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亚洲铜,亚洲铜
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
亚洲铜,亚洲铜
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
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
1.亚洲铜:辽阔幅员与深邃历史的高度浓缩《亚洲铜》写于1984年10月,在这首诗当中,反复出现次数最多的意象,就是“亚洲铜”,但它也是最让人费解的。我们知道,亚洲不仅仅是指一个自然地理区域,而且是一个文化概念,就好像我们在提到中国的时候,心中想到的不只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而是也包括中国文化在内。
那“亚洲铜”里的“铜”指的又是什么?既然亚洲所指的不只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而且同时是一个文化概念,那这里的“铜”很可能也是如此。我们知道,铜是一种金属矿产,它来自于大自然,来自于土地。但是呢,历史上我们也有过辉煌的青铜文化时期,所以说,“铜”在这里一方面具有自然属性,另一方面也具有文化和历史属性。
1987年,海子在北京十三陵大红墙前留影 | 孙理波摄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历史和传统。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亚洲就占了三个,亚洲这块土地曾经孕育了三种最古老的文明,分别是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和中国文明,另外一个文明古国埃及在非洲。
而这四大文明的兴起,都与河流和河流流经的土地有关:古巴比伦文明产生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所以也称作“两河文明”;古埃及文明产生于尼罗河流域;古印度文明产生于印度河流域;中国文明则产生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这四大文明,很重要的一个特色就是,它们曾经都有过非常辉煌的青铜文化。所以说,海子用“亚洲铜”这个词来概括亚洲的三种文明,不仅在历史事实上是很精准的,而且也是一个高度浓缩的诗意表述。
你可以想象自己面前平放着一张世界地图,你的目光从伊拉克这个地方开始向东移动,穿过伊朗和阿富汗,向下到达巴基斯坦和印度,然后继续向上移动到达中国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在这个过程中,你不仅在横向地在自然地理上,以三个国家为三个中心,串联起了亚洲的大片土地和众多河流,而且纵向上历史地穿越了以这三个文明为代表的数千年的亚洲文明。辽阔的自然空间和深邃的历史空间被压缩到了一个词里面——“亚洲铜”。
2.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我们可以看到,海子《亚洲铜》这首诗的起点很高,虽然篇幅不大,但却具有一种“史诗”般的气质,甚至试图突破和超越“史诗”,而进入到一个更大的诗歌范畴里去。
我们知道,史诗一般是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世界上最著名的史诗包括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希腊史诗,即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等等,它们各自都属于某一种特定的文明。
而海子在《亚洲铜》这首诗里所触及到的,却是一种超出单个民族范围和单个地域限制的诗,一种“人类性”的诗。
1988年,海子在四川沐川
但是,任何诗歌写作都是立足于一定的诗歌传统的,任何诗人也都是在一定的诗歌传统之下成长起来的。海子也不例外,作为一个中国诗人,在他身后是一个伟大的诗歌国度,一个伟大的诗歌传统。海子把这一点写进了他的《亚洲铜》这首诗:亚洲铜,亚洲铜/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
在这里,海子用屈原来指代中国的诗歌传统,这个诗歌传统像河流一样,需要一代代的诗人们加入,不断赋予它新的生命力,否则就会堵塞,甚至是干涸。所以海子呼吁说,“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诗人海子希望能有其他志同道合的诗人,和他一起加入到一种集体的诗歌创作当中。这种诗歌创作虽然立足于中国的诗歌传统,但它的目标却是“人类性”的。
这反映出了海子的诗歌理想和诗歌抱负。对此,他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或一位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
正是在《亚洲铜》这首诗中,海子开始了他对自己心目中的“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的创作实践,这个从我们前面对“亚洲铜”这个词语和意象的解读中已经可以看得比较清楚了。
3.抒情是海子诗歌的一个基本元素不过,虽然这首诗的意图指向某种“人类性”的东西,但它同时也保留了大量抒情的成分。整首诗分为四个小节,每个小节都由“亚洲铜,亚洲铜”这个叠句来带动和统摄,诗中出现的“鸟”“海水”“青草”“细小的腰”“野花”“手掌”“白鸽子”“白鞋子”“月亮”“心脏”等等这些意象,都是一些较为传统的小的抒情词汇。
海子将这样一些抒情词汇放在“亚洲铜”这个具有统摄作用的大的意象之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在面对人类和历史时所产生的沉重感,也能够感受到诗人用细小事物和细腻情绪所带来的轻盈。这是存在于诗人海子身上的一个巨大的才能,但也是一个巨大的矛盾。
海子在北京昌平中国政法大学附近军都山上火车隧道口旁留影
幸福的时候,诗人会抒情;痛苦的时候,诗人也需要抒情。虽然海子说他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但不可否认的是,抒情是海子诗歌的一个基本元素。相比于他的那些具有“史诗”性质的诗歌创作而言,海子的抒情诗更为打动人,而喜欢海子诗歌的人,大多也更喜欢他的抒情诗。
海子于1989年1月13日创作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完这首诗的两个多月后,海子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的这个决定大概不是心血来潮的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因为他很可能已经准备好了,准备好了在“明天”,在尘世之外的另一个世界里去获得他的幸福。
在生命最后的时间里,诗人与他人和解了,与尘世和解了,最重要的是与他自己和解了,回到了他最真纯的状态,所以他才能以赤子之心,在死亡来临之前来祝愿所有人都获得尘世的幸福。
编辑|凉山
排版|凉山
想了解关于《娱乐至死》本书的更多内容,点击下方蓝字了解更多↓↓↓
标签: 海子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