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时期,经常有外邦的使者或者客商到长安来。
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为了显示自己的富裕,就下令,外来的客商在长安免费吃住。因为我们太富裕了,不差你这点钱。
这种“好客”精神延伸到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山东军阀张宗昌这里,也被发挥到了极致。
1927年秋天。山东闹灾荒。大批百姓被饿死。
有外国记者听说了之后到山东来采访了解,如果属实,就为山东募捐钱粮。
张宗昌见到这个名叫哈雷特的记者后,充分地展示了他的热情好客精神。
在督军府里面,张宗昌摆了各种记者从来没见过的山珍海味,并且还有产自法国的香槟酒以及白兰地,价格自然十分昂贵。
做饭的厨子自然不是山东济南本地的,是专门从北京六国饭店重金临时请来的。
更让记者瞠目结舌的是,宴席上的那套精美的餐具是从比利时进口的,价值五万多美金。张宗昌还让他来自世界各国的姨太太们来陪酒。
张宗昌原本想,这个记者受了自己这样的盛情款待一定会为自己争取来大批的救援物资和钱财来。
只是他猜中了开头,没有猜中结尾。
这个记者回去后,确实在报道中详细地描绘了饥民们奄奄一息的惨状,但他用同样的笔墨还描写了招待宴会上昂贵的酒菜和餐具,以及风姿绰约的姨太太们。
在结尾,记者写到:山东的惨状,虽然是天灾,更是人祸。如果把募捐的钱财交给张宗昌这样的恶棍,肯定不会分到百姓手里,只能便宜了他自己。如果不援助的话,百姓们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说不定会奋起反抗。
就这样,张宗昌倒下台也没等来募捐的钱财。
当张宗昌利用他“好客”这个优点,招揽了大批土匪,一时实力大涨。
没上过几天学的张宗昌被人称为“三不知将军”,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武器,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姨太太。
这一方面说明张宗昌不识数,没文化。从另一方面来看,还说明张宗昌武器多、钱多、姨太太多。以至于多得数不过来。
张宗昌这个人,身材魁梧,接近两米高,看上去十分魁梧。他在东北张作霖手下混饭吃的时候,纪律涣散,老打败仗。
张作霖就想收拾了这个家伙,派郭松龄前去视察,借机除掉他。
郭松龄视察的时候,故意激怒张宗昌,就“*你娘”的骂不绝口。张宗昌一看不对头,感觉出了危险,普通给郭松龄跪下来:你*我娘,那就就是我爹了,我给爹磕头了。
郭松龄比张宗昌还要小好几岁,一下子弄得不好意思了,人家都这么怂了,还能怎么着人家呀!
于是要弄死张宗昌这件事最终也没办成。张宗昌借助这张厚厚的脸皮保住了一条命。
后来张宗昌率兵打回了老家山东,当了山东的最高长官。
被砍张宗昌不认识几个字,却喜欢装文化人,经常没事的时候写一些“脍炙人口”的诗篇,至今还在广为流传。
比如,大家熟悉的《游泰山》:远看宝塔黑乎乎,上头细来底下粗。有朝一日反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
这样的诗篇对于张宗昌来说是张口就来。这样的诗篇,能够看出,大体上还是押韵的。
再比如另外一首《笑刘邦》:听说项羽力拔山,吓得刘邦就要窜、不是俺家小张良,奶奶早已回沛县。
里面的“奶奶”其实是骂人话“奶奶的”简称,把骂人的话写到诗篇里面,也算是张宗昌的一大发明了。
张宗昌只上过几天私塾,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来,也要感谢他当了督军后聘请的前清状元王寿彭。
张宗昌是个大老粗,越是没文化,就越想表现得有文化。在王寿彭的熏陶下,张宗昌把诗歌写成这样也算是前无古人了。
但偏偏张宗昌还不知足,他还要出诗集。这一点就跟一辈子写了4万首诗的乾隆皇帝一样没有自知之明。
乾隆皇帝把自己的诗编成好几本,满朝文武都争相购买,争相称颂。
张宗昌出了一本小册子,当时的“反响”当然也是相当的好呀!
不仅有包括王寿彭在内的文人们击节赞赏,各种学习研讨会也是层出不穷,想来即使定价很高,销路一定也不错。
唐太宗说:以铜为鉴(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殷鉴不远,不可以不引以为戒呀!
标签: 张宗昌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