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最大的败笔是没有提到汪国真

非凡网 80 0

北大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1999)最大的败笔是没有提到汪国真

  几天前,下班后我去逛了趟西单图书大厦。因为我的新书《聊出来的企鹅帝国》在那里销售,但是销量很差。我想去看看,我的书被摆在哪里了。

  逛了一下,没找到。就到二层的文学类的展厅逛。就看到中外小说、文学理论、文学研究都是一排一排的书架。而诗歌仅仅两个书架,其中还有一部分还是朱、毛、中共五老、叶剑英等老干部诗歌。

   我就看到摆了半格子《汪国真诗文集》。看来,在二十年之后,汪国真的作品,还在大张旗鼓的卖着。至于目前占主流的知识分子诗人和民间诗人,我一本都没看到。只看到几本诗歌年选。

   今天,我想为上海的诗人叶青写一个评论。(他最近寄了两本诗集给我。)于是今晚翻看上次去广州,从野牛那里拿来的《大陆纪念号》(这是诗人郁郁寄给他的上海诗歌的重要资料。野牛与郁郁1988年相识于武汉,算是老朋友了。)

  我看《大陆纪念号》就看到其中一篇文章谈到洪子诚1999年的著作《中国当代文学史》,有一部分是臧棣所写。我恍然大悟。

  于是立即从包里找出这本《中国当代文学史》,开始翻看谈到当代新诗的那一章。当看到全书的后记,洪子诚老师提到:臧力也参与了写作。

  原来是个错别字。臧力就是我们熟悉的北大诗人臧棣。

  估计,谈八十年代以来诗歌史的那部分,都是出自臧棣的手笔。所以后来有民间诗人,攻击臧棣说“利用给自己导师做助手的机会,把自己的私货夹杂在里面”。当然这个攻击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臧棣毕竟是北大在海子、西川之后培养出来的又一位有相当水平的诗人。

  臧棣是洪子诚的博士。洪子诚虽然主要也研究诗歌,但是对90年代诗歌史,可能不算特别精通。于是,就让自己的弟子臧棣来参与,最后洪子诚本人进行了一些统稿。

  这些写80年代以来诗歌史的章节,总体上是客观的。

  因为在洪子诚写下全书后记的1999年5月,之前的几周。在北京,知识分子诗人与民间诗人,爆发了一次大的论战,即盘峰论争。

  在会上,于坚、伊沙、沈浩波等人,对知识分子诗人对民间诗人的打压很不满。在程光炜编选的《岁月的遗照》这本所谓的“九十年代”诗歌选中,对民间诗人采取了尽量不入选的办法。反映了其偏向知识分子诗人的立场。

  洪子诚也知道了这次论争,于是采取了中间立场,对知识分子诗人与民间诗人都有所叙述。因此这本书,没有遭到批评。后来由于北大的广泛影响,这本书也成为很多大学中文系当代文学课程的教材,其影响显然非常大。例如,几年后南开中文系编的当代诗歌作品选,估计就是按照这本书对当代诗歌史的叙述来编的。这其实就是一种无独立立场的跟风。(或者说其立场就是对强势一方,跟风。)

  但是,这本“教材”还是有败笔的。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1999)最大的败笔是没有提到汪国真。汪国真这样一位,一直以来在广大读者中拥有广泛影响,其诗集销量远大于当代诗人诗集销量总和。而且经过二十年后,其影响并没有消失,反而在增加。他的作品,已经由当年的畅销书,变成了如今的长销书。

  文学史证明,大作家都是那些不喜欢跟人拉帮结派、互相借重的作家。因为一切的文学团体只能占据一时的话语权,在文学之下,有无数的独立的读者,独立的评论者。随着时间流逝,那些从前被吹捧起来的作家都会消失,文学帮派的权力垄断会逐渐去除,读者的话语权会越来越大。读者,决定一个作家是不是好作家。

  而汪国真,由于不喜欢跟诗坛拉帮结派,官方刊物不喜欢他,知识分子诗人不喜欢他,民间诗人也不喜欢他。只有读者和市场喜欢他。

  虽然汪国真的诗集大卖,影响了很多年轻的诗人。但是主流诗坛生生把他给排除了,把他给遗忘了。有趣的是在2006年梨花体事件中,主流诗坛自己被广大读者给打倒了。

  这一下子,被读者所喜爱的汪国真,是不是就要越主流诗坛,而登巅峰呢?是不是九十年代以来的诗歌史,都要改写呢?是不是汪国真才是真正代表九十年代的大诗人呢?

  不管怎么说,诗人汪国真的存在,是八十年代以来,中国诗歌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通过这个现象,我们可以看到文学的体制,怎样决定文学的发展。

标签: 汪国真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