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经典五律,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非凡网 90 0

唐朝大诗人李白在青年时第一次离开故乡出游全国,在漫游的途中写下了《渡荆门送别》。这首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此诗流传甚广,是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

全诗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的经典五律,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第1张图片-非凡网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指荆门山。在今湖北枝城市西北,长江南岸。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诗意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李白的经典五律,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第2张图片-非凡网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赏析

《渡荆门送别》这首古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描写了诗人路过荆门时所见的两岸的瑰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的胸怀与进取精神,生气勃勃,意气风发。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诗的首联交代诗人已然渡过荆门,来到楚国一带遨游。此联属于记叙,它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连绵山岭随着平原的展现而不复再见;滔滔江水进入辽阔的旷野,一泄东流。此联炼字精妙,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雄阔而豪爽,发自肺腑,自然流出,毫无斧凿之痕,为脍炙人口的名句,它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李白的经典五律,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第3张图片-非凡网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两句描写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美妙景色,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雄伟壮观,想象瑰丽,意境高远,景象美妙,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故乡的水,怀着深厚的情意,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不说自己思乡,而言乡水有情,正意反写,言有尽而情无穷,更显出思乡之情深。构思别致,运笔巧妙。

这首古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标签: 李白五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