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出差去了钢城、安徽的沿江明珠-马鞍山市。而与之相隔30分钟路程的当涂大青山则是杰出的浪漫主义大诗人、谪仙人-李白的最终栖息地了。两年前,我慕名拜谒过,只是过于匆忙,对其与马鞍山采石矶、当涂大青山之间割不断的山水情怀知之甚少,一直十分遗憾。此次再去拜谒,颇感激动,收获亦多多。
(一)
说到李白,就要提到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眺。谢眺生于建安(今南京),五言山水诗发展历程中最不可或却的诗人。其五言山水诗祖为谢灵运,故有“大谢”和“小谢”之称。谢眺乃名门之后,其高祖为宰相谢安之兄。这样的出身,使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得以在政坛上令人羡慕地实现。可好景不长,32岁的他被外派(实则被贬)任宣城太守。离开了政治漩涡,来到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宣城,谢眺把闲暇时间全部寄托于山水了,与宣城相隔不远的,景色幽美的大青山自然成了他常来常往之地,他喻此为“山水都”。于是,他征得地方官同意,居然在大青山南麓凿井,以清泉解渴;伐木建宅,以遮蔽风雨。写下了“塘边草杂红,树际花尤白”;“余霞散文漪,澄江静如练”······等等优美诗句。梁武帝赞曰“三日不读谢诗,便觉口臭”。可有着政治抱负的他,终究又因卷入另一场政治斗争,最终夺去了他36岁年轻而极具才华的生命。
从此,诗坛寂寞了,大青山缄默了!
(二)
250年后的一个秋日,李白(公元701-762年)悄悄地来到了大青山。他是寻着他的偶像、他的师长、他的挚友谢眺的足迹而来的。
他读谢眺的诗句,羡慕谢眺的诗风,更敬重谢眺的人格。他多次登临谢眺在宣城建造的谢公楼,写下《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的诗句,以表达对谢公的深切怀念。他游历大青山,寻觅谢公宅和谢公井。看着大青山峻峭挺拔的山脉,流水泉泉,林木秀美;再看看一片荒芜的谢公宅和谢公井,李白怅然若失,写下《谢公宅》:“青山日将瞑,寂寞谢公宅。竹里无人声,池中虚月白。荒庭衰草遍,废井苍苔积。唯有清风闲,时时起泉石。”但从那一刻起,李白已经将对大青山的一片深情融入了心底。
至此,李白明了谢公钟情于“山水都”并创作了那么多山水佳作的缘由了。他认为,谢公的诗风清新飘逸,不仅在绮靡成风的六朝十分难得,即使在诗坛繁荣的盛唐,也只有自己能够传承与发展。于是“一生好人名山游”的他,先后6次来到采石矶,期望在这个诗人的驿站、经济繁盛的大码头,能遇到知他赏他用他的伯乐,来实现自己的政治前途。这期间,他作诗多首,后在当地流传下来的就有40余首,由此可见,他对“山水都”的情怀了。他第一次途经采石时才20余岁,他被眼前雄奇的天门山吸引了,便有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作-《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最后一首诗是62岁时作的《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正当其要有所为的时候,开元盛世已经过去,朝廷日趋腐化,社会酝酿着新的危机。欲望极奢,而实现的希望却极涉茫,因此他对自己遭到打击的感受也加倍地沉重。而每当遇到挫折和不平,他都爆发出强烈的愤慨,他对现存秩序的大胆批判和否定,往往有排山倒海之势。然而愤慨之余,又常想用隐居求仙、狂饮颓放来暂时解脱精神的痛苦,可见道家之批判现实与隐逸思想对其影响之深。李白就是这样在理想与现实、出世与入世的激烈思想斗争中度过了他的一生。
(三)
李白真正来采石定居是在他逝世前一年,这时的他已经过了花甲之年,贫困、衰老、获罪、流放,凝聚成绝望的阴云笼罩着这颗孤独而苍老的心。当落日的余辉洒满江面时分,他穿着当年皇帝赐予的宫锦袍,乘一叶扁舟,伫立船头,高举一只硕大的酒杯,向着天空微笑。他知道自己来日不多了,他还有为了的心愿。生活无着落,他要靠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救济;他一生的心血,大量的诗稿,他交付族叔日后给他整理出版,公众与世。还有,他要和他的思想与心理追随的诗长-谢公长相伴。公元762年深秋,在他临终之际,他运足了笔力,写完夺人心魄的《临终歌》,将笔一掷,再将杯中酒一饮而尽。而此时门外的天空,是明月浩荡。李白抬脚出门,登临高高的矶石,遥望月色下的江水,朦胧醉眼里,他看到了一江美酒在流淌;一轮明月在跳动。江水醉了,明月醉了,采石醉了,诗仙醉了,他情不自禁地奋力张开双臂扑向美酒和明月!
于是,在采石矶的半山腰间便有了一座李白的衣冠冢。据说,埋葬的是诗人的宫锦袍。而在离采石矶30里的青山下,才是李白长眠墓地,那是因为诗人的仙体被神鱼驮着逆流而上,当涂老百姓发现了埋葬在自己家门前的。
(四)
李白病逝后,其族叔-李阳冰收集了一些散落在民间的李白诗稿,并将收集的诗稿与李白临终托付的诗稿汇集成《草堂集序》,他还为此书作序,对一代诗谪人-李白的生平作了简单的介绍。
李白一生写诗很多,但“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李阳冰《草堂集序》)。今《李太白集》收其诗九百余首,《全唐诗》编其诗二十五卷。他的诗以古体和绝句数量最多,成绩也最大。律诗较少,七律更少。古体诗中,乐会诗只有100余首。这些乐府诗虽多仍乐府旧题,但内容却多即事兴慨,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政治性,如《战城南》、《将进酒》、《行路难》、《梁甫吟》等皆是。这些诗和他著名的《古风》59首,以及他的七言长篇歌行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等合在一起,构成了标志白李诗歌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有的抒写怀抱、有愤慨政治的黑暗,有的表现对动乱时局的忧虑,还有一些关心体贴妇女的作品,而最具特色的是那些慨叹政治失意的作品,感情奔放,最能反映他的性情和风格。他还善于用绝句的形式表现含蓄深挚的感情,如《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早发白帝城》、《独坐敬亭山》等,尤其是七绝,显得俊逸飘洒,从容不迫,如出天然,所以和王昌龄并驾齐驱,为有唐绝唱。另外,他的五律也显得气韵流动、古朴浑壮、不拘偶对、别具一格。而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强烈的抒情,清新的语言又构成了他诗歌的独有特色,显示出他学习诗、骚及汉魏六朝诗歌的功力。
(五)
李白的家人最初将其安葬在当涂南15里的龙山,而龙山与谢眺长眠的大青山还相距10里的路途。
在李白病逝后的55年,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访至李白下嫁在当涂的两个孙女,两孙女向范讲述了“祖父曾多次托梦于我们,言之悦谢家青山”。大诗人已经是怀着不尽的遗憾,离开了尘世,不能再让他有遗憾了。于是,范传正将此情况告知了当涂县令诸葛纵。
诸葛纵得知李白心悦“谢家青山”、“志在青山”的遗愿后,立即“躬相地形,卜新宅于青山之阳”。终于于公元817年,将李白墓迁至青山南麓,墓坐北朝南,枕山面水,和谢公紧紧相邻。范传正在移葬李白时写下了《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文中详细记载了李白的生平、家世、诗歌成就和初葬龙山及改葬大青山的过程。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终老之地作了确切的记载,所以,白居易、杜牧、刘禹锡等等大诗人才得以拜谒这位“诗仙”!
孟点,这位江东淮东茶盐提领官地方官员,在400年后见到李白的墓碑“断仆零落,仅存方尺许”时,立即设法找到原碑文,予以重刻,给我们留下了一块珍贵的“范文宋碑”。这块碑现在立于李白墓的右前方,它为后人研究李白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终有一日徜徉在青山之巅,朦胧中谢眺、李白朝他走来。米芾激情飞扬,挥笔而就“第一山”三个大字。
青山有幸!人间多了一座名山;历史少了些许遗憾!
标签: 望天门山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