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是什么意思?谢谢

非凡网 49 0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

  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这首诗洞庭湖写得气势浩瀚,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得委婉有致,没有那种卑躬屈膝巴结乞求的俗气。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

  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浑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

  “撼”,摇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象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

  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济”,渡的意思。“辑”,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

  “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

  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从前有人评论这首诗说,唐代人写诗文给官位高的人,多有干乞之意。孟浩然这首诗,“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之痕”,这评论是有道理的。

  楼主,我给你自己的解读。

先列此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此诗为岳阳楼、洞庭湖题材中的一篇有名的诗作,而最能令此诗出名的便是楼主所说的这一句了。

其实就此诗的主题来说格调并不是太高,尽管诗人在表达自己为官意愿上“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得委婉有致,没有那种卑躬屈膝巴结乞求的俗气。可是归根结底还是“跑官要官”,虽然诗人巧妙用典,将自己的意图隐蔽地冠冕堂皇,但诗品却无法与其日后的地位相提并论。

  所以此诗出彩之处便是首联和额联的写景之句了。而楼主可能要反驳《岳阳楼记》中的主题也是关于政治的,而且写景也是为了主题服务的,这当何解呢?请注意在《岳阳楼记》中诗人的身份是遭受贬谪的,与求官恰恰相反,并且诗人的政治主张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的无私精神,这样一种心怀天下的主题显然是高于孟浩然的。

我们再来看首联和额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里诗人可以说是继承了传统诗歌中浪漫主义的诗风(李白就是其祖师爷,比如他诗歌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等诗句)将眼前之实景用夸张的手法幻化为心中之虚景。

  从而展现了一幅广阔瑰丽的奇异画卷!

我们来看诗人是怎样具体“操作”(开个玩笑)的,诗人可以说是用的一大一小来完成的。

先看其大:诗人在诗歌中营造了大场面“涵虚”、“太清”,“云梦泽”、“岳阳城”(注意,不是洞庭湖和岳阳楼),这样一种包涵乾坤天地、囊括了整个楚国水域的极至夸张令后人想超越也是毫无办法了。

再看其小:诗人在诗歌中大胆地运用了相当小气的动词“蒸”、“撼”这两个出自厨房和工地里的词好象用在此处不太恰当,但是当它们遇到前面所说的“大”以后便化腐朽为神奇了——“蒸”的是”“云梦泽””,“撼”的是“岳阳城”,这“小”动词就如催化剂一般使首联的本来就大的意境发生了质的裂变。

  到这个时候后来的诗人只有望洋兴叹了。

可以说正是这首联和额联弥补了诗歌主题的不足,也正是这首联和额联让此诗在浩如烟海的诗坛中熠熠生辉!

(支持原创!如在网络中搜索到相同的文字。。。。。。?

你就可以到最高人民法院去告我!哈哈 嘻嘻。

标签: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