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简注及散绎:
均见前篇,8月20日发的小文《大江东去,人生如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再品读:
对比手法的精彩运用是此词的最大特色。对比在这首词中,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更是谋篇布局的关键。
此词中的对比,表现为三个方面。
1,就人物而言,是古今人物之比:古代周瑜少年得志,功业盖世;而今自己老来荒唐,一事无成。
2,就赤壁而言,是今赤壁与古赤壁之比:当时(赤壁鏖兵时)的赤壁是英雄云集,天下注目;而今日的赤壁是唯我独临,被人遗弃。
3,就“游”而言,是身游与神游的对比:而今赤壁是身游,一切寓之于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浪花千叠,江水滔滔,身游虽然是以景物胜,但景中自然含有“六朝旧事随流水,唯有青山如壁”的感慨;而对古赤壁,则“神游”,目观今赤壁之风光,遥想当年那些已被时光淘尽的英雄人物,这些英雄尽在词人的怀想中一一复活了,栩栩如生,雄姿荚发。
在这些对比中,比出了人生感慨,比出了今不如昔,比出了自己的渺小与失败,比得东坡心理上严重失衡。
东坡上麦苗青青,居所旁山茶清淑,可以让他怡情悦意,但不能令他心满意足。他需要成就感。他还缺的是事业,是成功。在这赤壁,在这曾经“一时多少豪杰”的地方,在这成就英雄与事业的地方,对比前人的辉煌与煊赫,东坡先生未免顾影自怜,心中感到无比失落。
怎么办?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对着月亮,痛饮一杯,心中块垒,以酒浇之。这就是东坡,这才是东坡!东坡本来就有着极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此词之后,东坡又写出了千古第一名赋《赤壁赋》以及《后赤壁赋》,提出了有名的“水月之辩”,在哲学的安慰之下,他又重新获得了心理平衡。
在《后赤壁赋》中,东坡甚至还借梦中那位羽衣翩仙的道士之口,发出对人生的终极拷问:
赤壁之游乐乎?
这一问,就引发了无数后人的苦思冥想。辛辛苦苦,一想就想了一千年!
附图八幅,苏东坡与黄州赤壁
标签: 赤壁怀古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