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作者简介:
杜甫,生于唐睿宗即李旦延和元年,即公元712年;卒于唐代宗李豫大历五年,即公元770年。字子美,唐朝河南巩县人,即今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小李杜”,即李商隐、杜牧区别,又合称杜甫、李白“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影响极其深远,后人称之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史诗”。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等。
杜甫生于大唐由盛转衰期。其出身于一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了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公元759年,其弃官入川躲避战乱,生活相对安定,然而他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把杜甫所作之诗,与屈原的《离骚》、庄周的《庄子》、司马迁的 《史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王实甫的《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在当代,杜甫对国家的忠心和对人民的关切被重新诠释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含义,而他本人因为使用“人民的语言”而受到现代研究者的赞赏。
关于杜甫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成为历史一宗迷案。目前文、史学界对其死因提出了五种说法:一是病死说。莫砺锋、童强所著的《杜甫传》称其:“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衡阳的舟中。……一颗巨星就在这无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了。”二是赐死说。此说最早出自于假冒唐朝李观之名所著的《杜拾遗补遗》。此说既出,为历代学者所批驳,并明确指出其文中所提唐玄宗在770年赐死杜甫,而唐玄宗死于宝应元年,即公元762年。三是自沉于水而死说。此说源于伪托韩愈之名所撰的《题杜子美坟》,提出“三贤(指屈原、李白、杜甫)同归一水”的说法。三人怀沙自沉,这显然是一毫无根据的想象。四是食物中毒而死说。此说为郭沫若所提,此说为猜说,纯属于个人文学创作。五是消化不良而死说。杜甫之死与饥饿有关。杜甫离开四川后,客居湖南,由于被洪水所困,连续饿了九天,一说是连续饿了五天。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出来,以牛炙白酒招待他,杜甫因饕餮暴食而死。
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这种概括主要通过两种艺术手段进行操作。其一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其二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的介绍。比如《兵车行》这首诗是通过一个行人的话广泛地介绍了兵役的繁重、战争的艰苦,以及人民反对开边的情绪。《石壕吏》是通过老妪的一番话,介绍了这一个家庭的遭遇,同时也概括了千万个家庭。杜诗的现实主义,并不在于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他虽然也写了不少人,但这些人并不是作为具有个性的典型而出现的。他的现实主义的特点在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的事件,加以高度的概括的描写,通过这样的描写,去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
第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艺术境界是雄浑壮阔的,但是表现手法却是细致入微的。由于杜甫具有爱国爱民的胸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他的诗歌境界是雄浑壮阔的。可是这种雄浑壮阔的境界往往是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物和表现内心情感的细微波动来达到的。李白和杜甫,他们的艺术境界都是很壮阔的,可是达到这样一种壮阔境界的途径却不同。李白是运用风驰电掣、大刀阔斧的手法来达到的,而杜甫却是以体贴入微,精雕细刻,即小见大,以近求远的方法来实现的。杜甫的诗就像是“润物细无声”的轻风细雨,不知不觉地渗透了读者的心灵,让人容易亲近。比如“三吏”、“三别”,杜甫具体细致地写出这场战乱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具体反映了这场战乱带给国家和人民深重的灾难。同样是写安史之乱,李白的写法是从大处落墨。他的《古风》第十九首,先写和神仙一起升天,升到天上从上面往下看,看到人间,接着有几句就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的政治局面——“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而杜甫笔下的安史军队是:“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通过一支沾满鲜血的箭,具体地形象地反映了国家人民深重的灾难。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得看出,杜甫是以体物察情的细微而见长的。杜甫不只是细致入微,他还能够通过入微的刻画达到雄浑壮阔的境界,这才是杜甫超出一般现实主义诗人的地方。杜甫还有许多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中的一个侧面的剖析穿插起来,运用这些细节去表现重大的主题。比如他的《春望》这首五言律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第三、杜诗的语言艺术。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语言一定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如果达不到这种效果,那么就要继续地反复地修改,死也不甘心。他又说:“新诗改罢自长吟,颇学阴何苦用心。”“阴”是阴铿,“何”是何逊,这是南朝的两个诗人。杜甫写诗总是不断地在修改,改了以后还要不断地吟诵,在吟诵的过程中再继续地修改。从而形成了苍劲,凝练的主要特色。
第四、杜甫诗歌众体兼长。从诗歌的体裁方面来看,杜甫是众体兼长的一个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能够运用自如,尤其是古体和律体,杜甫写得非常好。他常常运用这种体裁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杜甫在七律方面的贡献特别卓著。杜甫以前的七律大都是歌功颂德或者是应酬之作。杜甫不仅用七律来描绘自然的风景,或者用来赠答酬唱,而且用七律这种形式表现政治内容,感叹时事,批评政治,抒发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在艺术上,杜甫以前的七律是一味的秀丽、典雅,杜甫则创造出沉雄悲壮,慷慨激昂的风格,把七律的创作推向了高潮。
二、注释:
1、国破:破败、破碎。这里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花溅泪:因感叹时局,即想起国家残破不全的景象,见到花也会流泪。
3、烽火:指古代边疆遇到敌情用来报警而升起的烟火。这里指战争。
4、抵:值。
5、搔:用手指轻抓。
6、浑:简直。
7、欲:要。
8、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簪,音zān。
三、朗读节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四、赏析:
公元755年12曰16日,即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由安禄山、史思明向唐中央发动了一场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因发起此战的是以安禄山、史思明二人为主,所以称此次内乱为安史之乱。又因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所以又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历时八年,直到唐代宗宝应元年,即公元762年2月17日才结束。这次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它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等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论它说:“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公元756年8月,即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五年七月,安禄山、史思明叛军攻陷长安,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南地区灵武市)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次年,即至德二年三月,公元757年4月,写了这首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零落箫条,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千。
该诗以“望”字贯穿始终。诗题“春望”,就是望春。诗人面对大地回春的自然季节而触景生情,企盼恢复国家安定繁荣的局面。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承接题目,写春日远望所见的总印象。国都沦陷,山河依旧,人事全非。诗人将“国破”的断垣残壁与“城春”的生机蓬勃构成鲜明的强烈的对比,突出勾画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寄寓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深沉感慨。
诗人将“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城春”,原当明媚之景,而后却缀以“草木深”,极叙其荒芜之状,其两意相反,先后相悖,又是一翻。尤其是其一“破” 字,使人怵目惊心;而其一“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此外,其上句“国破山河在”,为逆折;下句“城春草木深”为顺折。故其章法显出变化。所以,使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明人胡震亨赞之:“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诗人此开篇之处,以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之法,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故宋人司马光称之:“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此言‘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联由首联之远望,而将目光收至眼前,将首联之全景转换为特写镜头。
对于这两句,历来存在着理解的分歧,其分歧的焦点在于:究竟是谁“溅泪”者,谁“惊心”者?一般解释: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闻鸟而惊心。另种解释:该句中的主语是“花”,是“鸟”。花因“感时”在溅泪,鸟为“恨别”而惊心。这看似不合理,其实是用了移情法。花、鸟本是自然物,现在由于诗人的特殊心境,把自己的感受移加到它们身上,觉得它们也通人情。而本人则倾向于后一种解释。花因“感时”在溅泪,鸟为“恨别”而惊心。这看似不合理,其实是用了移情法。花、鸟本是自然物,现在由于诗人的特殊心境,把自己的感受移加到它们身上,觉得它们也通人情。花朵含露,是感伤时局在落泪,鸟儿跳跃,是因为生死别离而心绪不宁。这样写,比直抒自己内心如何如何,意味更浓郁,效果更强烈。这如同说“天地含愁,草木同悲”那样,写的就不仅仅是个人的感受,而是表现当时遭受战乱之苦的许多人的共同感受。不采用特殊的表现手法,就难以恰切形容。然而,此二说虽有别,然其精神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这二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其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直抒胸臆了。“连三月”指战祸延续到三月,即写本诗的时间。有些注本,说是“指当年的正月、二月和三月”。或说指整个春季。事实上,安史叛乱是前年的十一月开始的,杜甫受困长安也有七八个月了。他说过:“去年潼关破,妻儿隔绝久”(《述怀》),“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对雪》)。诗人身陷长安,妻儿、弟妹的生死不明,才发出“家书抵万金”的慨叹。解诗太实,往往曲解原意。又因远观、近察,从翘首望转低头思,感情也自然地从伤悼国破过渡到思念亲人。
另外,本连的“烽火”,承接上联的“感时”;“家书”,承接上联的“恨别”。而亲人的“别”,正是由于战乱的“时”造成的。这样全诗一环扣一环,章法非常严密。因此,在全诗中,把家愁、国忧交织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正是“沉郁顿挫”的精神实质。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此联堪称神来之笔。寥寥十字,使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终至烦躁不安。因为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频频搔头踌躇,顿时发觉头发稀疏白短,几不胜簪了。而“白发”之所以“短”而“不胜簪”,乃因愁之所致也。其中的“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这从章法上看,这一联是把前面分别抒写的“感时”、“恨别”两种感情统一起来,收结全篇。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
这后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总之,《春望》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其中的对偶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五、艺术特色:
该诗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后四句直抒胸臆了。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以“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诗感情蕴藉深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情景交融,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关于杜诗的“沉郁顿挫”的特点,我们可从该诗的两个方面说之:
首先,在总的结构上,环环相扣,章法严密,并富于变化。该诗先分写“国破”和“春城”二景;接着,续之“感时”与“恨别”二情;再以“烽火”承接“感时”,“家书”承接“恨别”,而亲人的“别”,正是由于战乱的“时”造成的;最后,诗人以搔发这一下意识的动作,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把两种感情统一起来,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并收结全篇。因此,该诗从寓情于景,到直抒胸臆,环环相扣,章法非常严密。同时,在诗中,其章法又富于变化,如其首联:“国破山河在”,为逆折;下句“城春草木深”为顺折,不仅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而且诗意翻跌。充分展现了其“沉郁顿挫”的精神实质。
其次,语言方面。一则,讲求炼字炼句,充分体现诗人“沉郁”的特点。如诗中首联的“破” 字、“深”字等颇具匠心。其“破” 字使人怵目惊心,而“深”字则令人满目凄然。二则,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人将“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城春”,原当明媚之景,而后却缀以“草木深”,极叙其荒芜之状,其两意相反,先后相悖,又是一翻。再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在格律上,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
本诗格律属五言仄起式正格。中间两联是对仗,词性、结构,声调平仄两两相对,十分工整。韵脚“深”、“心”、“金”、“簪”,同属平声侵部。按现代普通话来念,听起来不够和谐,但从方言中保留的古音来读,就十分和谐。如客家话的“深”念 qim,“心”念 sim,“金”念 gim,“簪”念 zim,韵母都是“-im”,可见是古今音变的缘故。本诗起句“国破”的“国”属古入声。入声“短促急收藏”,适合于表现激愤、愁凉的感情。因此,本诗一开篇就定下沉郁顿挫的基调,与“感时”、“恨别”的愁情合拍,进而产生一种深沉的敲击人心的力量。
六、名句赏析: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标签: 杜甫 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