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六韬》中前面四个章节说的是兵法常识的话,那么《豹韬》说的则是兵法中的一些窍门。
或者从对话的角度来看,武王完全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方式来折磨姜子牙的。
敌强我弱,我方内外失联,还要变被动为主动,还要取胜。老乔认为这过于牵强。以武王所见,以姜子牙见识,定然最先考虑的是稳妥和不败。
极端的考虑以弱胜强,不是王师之道。
老乔认为,兵家之事是统计学,一方面尽量让自己不犯错,另外一方面等待对方犯错。而多方不利的情况下,很难取胜,毕竟遇到对方是傻瓜的机会,在实际战事中是不多见的。
而那种主角对立面是傻瓜的,那只是小白文中的意淫罢了。
毕竟每一个君王和国主,对待用兵方面必然会慎之又慎。
更有甚者,在《少众》中武王更是问得无敌。
“我想以少击多,以弱胜强,怎么办?”
“以少击多需要在黄昏时分,埋伏在深草之中,狭路上阻击敌人,以弱胜强需要大国支援,邻国帮助。”
“要是占据的地方没有深草,没有狭路,敌人到的时候也不是黄昏,也没有大国和邻国支援,怎么办?”
“虚张声势,欺骗引诱来迷惑敌将。。。。。。”
以一个兵战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从实战角度来看,是毫无意义的。
特别是武王的追问,显得多么幼稚和多余。
所有通篇来看,《六韬》很大程度上是姜子牙后代齐人所作。当时应该已经是周王室已经式微了,才会有这些画蛇添足和子虚乌有的问答方式。
这也是为什么说《六韬》号称是最早的兵书,但是论影响力远远不能和《孙子兵法》相提并论,甚至连《尉缭子》等兵书都比《六韬》更具实战性。
但从战术角度来看,《豹韬》中体现出不少虚实引诱的兵家智慧,特别是无论遇到什么险境,都讲究分兵原则,虚实原则和求胜精神。
或许后代用兵的将军,当兵入险境,必然会想到《豹韬》中以弱胜强、以少击多的精神,至于实际操作,反倒不是最重要的了。
毕竟每一场战争,所处的天时、地理和兵将是不一样的,对手不一样,所做出的选择必然也不一样。
《豹韬》所固定的残局模式必然不可能在后世战争中正好遇到。
当然,《豹韬》中的假使题很关键,正如鸡汤文中说的,假若生活欺骗了你,你该怎么办?
这显然正如人到中年,和理想已经和解了,但依然怀有理想。
当然,《乌云山兵》篇老乔倒是认为不错的山地防御战法。军队驻扎在山下、山上各有弊端,军队驻扎在山上时,应布成乌云之阵,即控制机动部队、支援各方作战的阵势。
其方法是加强警戒,山的前后左右四面都要派出警戒;凡是敌人有可能侵入的地段,都要派兵把守,并以战车阻绝交通要道和谷口;高树旌旗,加强联络;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战斗。
这样,就构成了牢不可摧的"山城"。当敌来攻时,即可将敌人击败。
分析利弊,借山成城,奇正相接。
标签: 六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