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陆游梦诗的艺术特色
陆游的梦诗不仅有着很高的思想价值,而且还存在着其鲜明的艺术价值。从整体来观照,他的这部分诗歌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这些诗有鲜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而且这种色彩是深深植根于现实主义土壤之中的。诗人在其诗歌中表现了他那种特立独行的人格力量和生命气质。他以爱国主义为基石,形诸梦境,幻化出了他梦诗丰富多彩的艺术色调。
如《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前来脍鲸东海上,白浪如山寄豪壮。当年射虎南山秋,夜归急雪满貂裘。今年摧颓最堪笑,华发苍颜羞自照。谁知得酒尚能狂,脱帽向人时大叫。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破驿梦回灯欲死,打窗风雨正三更。”这首诗是诗人于孝宗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49岁时所作。它写了诗人过去的生活经历,并且以当年的泛舟东海、射虎南山的豪壮之举来强烈反衬目前寂寞凄凉的闲散投置的冷官生活。当他想到强虏未灭、中原未复时,不禁脱帽大叫,攘臂大呼,以致诗人的宝剑也似乎有人性般地在床头发出不平之鸣,于是诗人的那一腔悲愤的热血也就跃然纸上了。此诗虚实交错相间:脍鲸海上、孤剑有声乃是虚写;而射虎南山却是虚实相生,因为这里的“虚”是借用汉代李广将军居住南山射虎的典故(杜甫就有《曲江》一诗:“故将移往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另一方面,这里的射虎南山,陆游曾身体力行,是为一史实(详细参见朱东润《陆游传》第103页)。因此诗人不仅在此诗,而且还在其他梦诗里写到这个史实,例如《十月二十六日夜梦行南郑道中,既觉恍然,揽笔作此诗,时且五鼓矣》;当然也在其他非梦诗中写到,如《建安遣兴》、《醉酒》、《怀昔》、《三山杜门作歌》等诗中予以表现。这也说明了诗人确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人才。全诗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浪漫激情,而且这激情中饱含着那种催人泪下的悲愤。
又如那则广为人知的代表作品《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见城邑人物繁丽,云:西凉府也,喜甚,马上作长句,未终篇而觉,乃足成之》,这首诗是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诗人于抚州(今江西抚州市)任上所作,其中充溢着诗人渴望故国复兴的激情和高远、美丽的想象,曲折地反映了他坚持抗战、一生报国的壮志豪情。尤其是诗末尾两句诗乃以凉州女儿梳头的一个小小细节反映了整个时局的重大变化,实有一粒粟中藏世界之妙。不过,它是立足于“故地不劳传檄下”这种广大人民反抗压迫与蹂躏的精神的,而且巧妙地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梦境中圣主亲征的记叙,实际正是南宋小朝廷皇帝与大臣苟安享乐、文恬武嬉的现实反映;尽复汉唐故地的胜利景象的描写,正是国土沦丧,当权者无意恢复疆土的现实反映;国家一统用淳熙年号以及繁荣景象,正是沦陷区人民忍死望恢复的现实反映。因此,此诗字字是血,是泪!
(二)是梦诗中有人物形象和一定的故事情节。这一点正是陆游与前代爱国诗人的梦诗之不同处。在陆游的山水田园诗、隐逸诗里,常常有着孤臣、衰翁、羸翁、病夫的形象,而且这些形象往往“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有着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怀,如《贫甚戏作绝句》其六中“可怜老境萧萧梦,常在荒山破驿中”的老翁。而在他的爱国梦诗中,则是一系列英雄志士的形象,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那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战士;《二月一日夜梦》中轻视管仲、乐毅霸业,阵法奇正,大有伊尹、吕望之才的奇士;《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觉而有作》中的名传千古、胸怀坦荡的将军和叱咤风云、横睨千古的刺客。在他们的身上,都深深地打上了陆游本人爱国思想的烙印,甚至可以这么说他们就是诗人本人,“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还须待阖棺”,难道不是吗?“他所经历的,乃是一个由激昂而消沉的时代。他几十年的生命就暗暗地被迫消磨在投闲置散的命运当中。”(按程千帆之言,见于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第312页),而其恢复中原的大志又矢志不移,对于自己和国家人民所经历的命运不能不感到一种深切的孤愤,随着岁月蹉跎而生的英雄迟暮之感,也就掺合在这种孤愤之中,它是强烈的,然而又是低沉、内省的。正是以这种情感为基石,陆游才在自己的梦诗里塑造了那一个个寂寞的、但又不甘寂寞的英雄形象。
而且,在塑造这些英雄形象的同时,诗人还串连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是记叙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个冷落的孤村里,一位老战士由于僵卧而不自哀到思考着为国卫戍轮台,从而进入冰封雪飘的北国梦乡的。
这一点即使在诗人的游仙诗中也是如此的,而且我们在此还能发现陆游和其他文人墨客梦诗的最鲜明区别。如我们就以陆游《神君歌》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来做个比较。乍一看,两诗很是相似;细析之,却是不同。其一是李白的诗中形象是个鄙弃世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形象,是个纯粹的理想色彩的形象;而陆游诗中则是一个要施展其政治抱负、欲建功立业、封妻荫子的仍然有着浓厚的现实色彩的形象。其二是李白诗中完全是意识的流动,从“我欲梦之因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之下,有湖月、谢公屐、青云梯、海日、天鸡、迷花、倚石等意象的跳跃流动,虽然是一气呵成,然而给人以迷离恍惚、变幻纷呈之感;而陆游之梦诗则不然,从“我梦神君自天下”的一系列飞龙、鬼神、美人、金樽、翠杓、琵琶等意象是有严密逻辑的,因而是连贯的整体情节。从这两首梦诗中,我们也领略了李诗飘逸、陆诗俊丽的艺术风格。
(三)是陆游梦诗中常常有着寄托物,以托物言志。如爱国梦诗中常有骏马、宝刀(《小园》中“骏马宝刀俱一梦”),宝剑(《长歌行》中“匣中宝剑夜有声”),孤剑(《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中“孤剑床头铿有声”)和老马、老骥等意象。寄情山水自然中的有梅花、菊花、兰花和竹子等高洁的意象。尤其是梅花,大抵是由于它在严冬开放,自有一种冷傲之气,历代文人都视其为高尚人格与坚贞操守的象征。陆游身为爱国诗人,自然不例外,而且他爱之不衰,渐老弥坚。陆游一生创作咏梅诗,以诗题言,总计96首,尤其是在淳熙四年(公元1178年)诗人53岁那年,一连写了29首咏梅之诗。其诗思致大抵与陆游之词《卜算子·咏梅》一致,表现了诗人的孤高情怀和劲节的人格力量,其中就有梦诗《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和《涟漪亭赏梅》。更加感人的是在诗人终卷之作——有“三呼渡河之意”评价的《示儿》,其前面一首凛然是一首《梦中行荷花万顷中》,以荷花这种清绝超尘的美好意象,表现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以及对于利禄之徒的厌恶。
另外其思乡梦诗中则是那些故乡名胜,怀人梦诗中则是表示友人的西窗等意象。在此不再一一赘举。而游仙诗中则有青羊、修竹、黄鹄(《记梦》)和帝所、青鸾(《梦仙》)以及白凤凰(《夜闻塔铃及泉声》)等意象,在《神君歌》则通篇皆是了。
标签: 陆游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