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丙辰中秋”、“兼怀子由”,宋朝人是如何过中秋的?

非凡网 46 0

大体来说,中国人对月亮的关注,是从很古的时候开始的,《周易・系辞上》曰:”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诗经也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古人按阴历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分三个月,把这三个月分别按:“初,仲,暮”名之。所以有愿你三冬暖这样的话,三冬,就是冬天的三个月。

说到中秋,古人把阴历的七,八,九三个月称为秋,八月为仲秋,而十五又是月中,整个秋之半,所以农历的八月十五日,就是中秋。

苏东坡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丙辰中秋”、“兼怀子由”,宋朝人是如何过中秋的?-第1张图片-非凡网

魏晋时,文人名士就有赏月和玩月之举,但未成俗,到了唐代,赏月之风更盛,比如唐明皇,就很喜欢赏月,《开元天宝遗事》有一条为“赏月台”,说的就是唐玄宗八月十五这天明月之夜与杨贵妃到太液池凭栏赏月的事。但是即便到了盛唐,中秋仍未成节,民间也未成俗,所以,唐朝诗人虽然写月的诗很多,但大多标以八月十五,而少言中秋。比如韩愈《八月十五液赠张功曹》,刘禹锡《八月十五日夜玩月》,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到了宋朝,中秋作为民俗已经被民间广泛认可和喜爱,相传,宋太宗曾定中秋,新年和端午为三大节日。宋朝的时候,每到中秋,皇帝都要举行盛大的晚宴,在京都中的六品以上的官员都有资格参加,彼时,美酒佳肴,赏月赋诗,很是热闹隆重。

民间的中秋是怎么过的呢?我们现在可以从宋人的一些笔记中略窥其貌。

金盈之《醉翁谈录》:“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折桂,所以当时赋词者,有“时人莫讶登科早,只为嫦娥爱少年”之句,女则澹竚妆饰,愿貌如嫦娥,员如皓月。

这里---倾城人家,不以贫富,可以看出到了宋朝,中秋之俗已深入民间。并深受喜爱。

吴自牧《梦梁录》:“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渭之中秋,此日月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飘香,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高临轩玩月,或登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恣以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员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知晓不绝“”

这描绘的就是一副中秋上河图,最可注意的是,就算是饥贫之人,宁可解衣市酒,也不肯虚度此夜。可见宋人对中秋的重视,参与之盛。

周密《武林旧事》:“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至十八日为最盛,。。。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常时。中秋,宋人观潮也是一个风俗。“浮满水面,烂如繁星”,这是周密对中秋节放河灯的描述。

苏东坡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丙辰中秋”、“兼怀子由”,宋朝人是如何过中秋的?-第2张图片-非凡网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醉仙锦,市人争饮,至午末间,家家无酒,是时鳌蟹新出,石榴,梨子,枣,栗,葡萄,皆新上市。”

“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家征占酒楼玩月,。。。连宵嬉戏,至于通晓”

从以上的宋人笔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宋朝的时候,中秋已经成了很重大的一个节日,上至宫廷,中游者富家,巨室,次者中康之家,下至贩夫走卒,乃至于贫寒之辈,均在此日参与其中,人们赏月拜月,吃喝玩乐,饮酒狂欢,衷心许愿。观潮赏灯,彻夜方休。

诗人呢?

宋白:去年今夜此堂前,人正清歌月正圆。今夜秋来人且散,不如云雾蔽青天。

苏轼: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

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 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李白说自古圣贤皆寂寞,在万众狂欢的氛围下,我们看到诗人赏月仍然是感时悲秋,落寞感伤。

最牛逼的还是苏轼

苏东坡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丙辰中秋”、“兼怀子由”,宋朝人是如何过中秋的?-第3张图片-非凡网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我还是喜欢豪迈疏狂,欢饮大醉的苏轼!因为李白还说:“惟有饮者留其名”。欣然,信然!

标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