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宋府娶媳,鼓乐齐鸣宾客盈门。
噩耗传来,宋父意外暴毙,红事转白,众人由喜变悲......
“遍体小疱、肤色青紫、两眼突出、嘴唇破裂、两耳肿大、肚腹膨胀、肛门红肿、十指乌黑......”
《大宋提刑官》剧照
影视剧《大宋提刑官》以宋父中毒暴毙为开端,轻描淡写却又画龙点睛的指出了《洗冤集录》的核心——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盖死生出入之权舆,幽枉屈伸之机括,于是乎决。
当然影视作品为了刻意营造戏剧效果,难免会有添油加醋的夸张改编和演绎,宋父的死究竟符不符合历史真相,我们不必过分严苛,其基本概括了我们从记事起就对中毒暴毙的刻板印象。
那影视剧中的原型,世界公认的法医学鼻祖宋慈在其专著《洗冤集录》中又是如何形容中毒者的呢?古人的智慧结晶到底能不能经受住现代科学的考验呢?
“凡服毒死者,尸口、眼多开,面紫黯或青色,唇紫黑,手足指甲俱青黯,口、眼、耳、鼻间有血出。”
“砒霜、野葛毒,得一伏时,遍身发小疱,作青黑色,眼睛耸出,舌上生小刺疱绽出,口唇破裂,两耳胀大,腹肚膨胀,粪门胀绽,十指甲青黑。”
——《洗冤集录·服毒》
文以砒霜举例,记录了砒霜中毒死的尸体特征。并且提出了以“银针试毒”的查验方法。
若验服毒,用银钗,皂角水揩洗过,探入死人喉内,以纸密封,良久取出,作青黑色,再用皂角水揩洗,其色不去。如无,其色鲜白。”
——《洗冤集录·服毒》
“银针试毒”更是在众多武侠古装影视剧作品中查验毒物反应的不二选择。
那《洗冤集录》中“银针试毒”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回答此问题前,我们必须考虑《洗冤集录》成书的时代背景。《洗冤集录》是由我国南宋法医鼻祖宋慈著,刊于宋淳祐七年(1247),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它比国外最早由意大利人费德里写的法医著作要早350多年。
换句话说,700多年前的科技手段是相当有限,冶炼药物和毒物的工艺水平也是极为有限,而砒霜,也就是我们现在虽说的三氧化二砷,在当时就成了最常见最易制取的毒物之一。
然而学过化学的朋友都知道三氧化二砷与银针事实上是不会产生令银针发黑的化学反应的。那为什么宋代以银针入喉,却会针体发黑,发现中毒者体内的砒霜呢?
这又回到了我们开始讲的那个问题——工艺水平低下。
700年前的砒霜和我们现在的三氧化二砷还是有不小区别的,由于当时凝练砒霜的工艺并不如现代发达,导致砒霜中常常混有的硫与硫化物,其与银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使银针呈现黑色,所以现代凝练的高纯度的砒霜是不会让银针变黑的。
而近70多年的科学进步,尤其是化学与医学的飞快发展,现代法医学早已将“银针试毒”等等初步的查验手段更新升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与“质谱技术”不仅能检测出人类所知的大部分毒物,而且对毒物的浓度、深度都能更为广泛的排查。
后记
笔者作为悬疑推理爱好者,不敢对先人智慧妄加评测,只是突然想对古代科学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原因浅显琢磨,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标签: 洗冤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