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俯首甘为孺子牛

非凡网 104 0

人们把李可染的牛、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和黄胄的驴,并称为“二十世纪中国水墨四绝”。李可染不只画牛,寄托情思,还以牛为师。先生一生有六个堂号,以“师牛堂”最为著名,又有“师牛”“师牛堂”“孺子牛”诸印,以示其志:“吾素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厌写之。”

李可染:俯首甘为孺子牛-第1张图片-非凡网

题句:“鞠躬尽瘁,铁骨红心,迎来天下春色。”题句:“鞠躬尽瘁,铁骨红心,迎来天下春色。”

“孺子可教,素质可染”  1907年,李可染出生于徐州一个平民之家,排行老三。1916年,李可染入徐州“吴氏兄弟小学”读书。图画老师王琴舫见李可染聪慧好学,赞曰:“孺子可教,素质可染”,遂给他取学名“可染”。20世纪三十年代,二十几岁的可染在徐州艺专任教时,就喜爱画牛,这些作品往往作为礼品赠送给他的挚友或学生。

  “牛”,成为李可染绘画的重要题材之一,始于上世纪40年代的四川重庆沙坪坝,那是抗战激情高昂,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月。1942年,他在重庆水墨写生,借居在金刚坡的一户农家,居室与牛厩为邻,朝夕与水牛相望,有时,他还随邻家儿童在山野河塘间放牧。水牛的勤劳、憨态引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创作了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的牧牛图。

  牛被誉为“国兽”,象征着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不屈的民族精神。同时,暗含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之意,李可染特制“孺子牛”印章自勉,尤其在赠送友人的作品上,总是题写“俯首甘为孺子牛”,并加盖此印。“孺子牛”表达了李可染愿为真善美俯首的人生态度,画牛已然成为李可染抗战岁月心性和真情的流露。

  对于此段时间的经历,他曾回忆道:“当时我住在金刚坡下一位农民家里,住房紧临着牛棚。一头壮大的水牛,天天见面,它白天出去耕地,吃草、喘气、啃蹄、蹭痒、喝水,我都听得清清楚楚,因此对牛有比较深的感情。”

画室取名“师牛堂” 40年后,1981年,劫后复出的李可染出任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有一次他应邀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书写“俯首甘为孺子牛”,一下子又勾起他对40年前那只大青牛的回忆,沉浸在那段艰苦却乐观的岁月中,于是他又开始画牛,一发不可收拾,索性给自己的画室取名“师牛堂”。

李可染先生1981年创作的《放牛图》,画了两头水牛昂首在水中行走,两名儿童骑在牛背上,憨态可掬,情趣盎然。上面题跋云:“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吃草挤奶终生劳瘁,为人而安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形容无华,气宇轩宏。吾素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厌写之。”这正是李可染先生为何画牛、师牛、“甘心做牛”的肺腑之言。

  李可染笔下的牛形态各异,无论是行、卧,或凫于水中,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生机盎然、妙趣横生的江南田园景致。“草满池塘水满坡,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南宋诗人雷震描绘的这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在李可染的牧牛图中时常可见。

李可染:俯首甘为孺子牛-第2张图片-非凡网

出品于1963年的国产水墨动画片《牧笛》,开启了几代人美的启蒙。当年可染先生在广东从化疗养,恰逢摄制组前去采风,便提供了20多件作品给摄制组参考,成就了中国动画史上的经典。

标签: 俯首甘为孺子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