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这个概念是《昭明文选》里正式确定出来的。就是人文学科、典章制度的意思。
首先提出的是《论语》。孔子十大门徒,分属四大门类,后人称之为“四科十哲”。分别是: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其中文学课的代表弟子是子游和子夏。
但那时候的文学注重的不是文采,而是通顺,意思是不是表达清楚了,逻辑是不是经得起推敲。主要还是看重实用性,就是交流的工具。
到了萧统的年代,才算将文学的文采,或者说文字的艺术性发挥到了极致。
这要从萧统的年代背景说起。那个时候文人对文字的操控能力已经比孔子的年代强悍了很多。
说到这一点,萧统有个很厉害的观念,他提出“后出转精”的规律,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这个真的很珍贵,因为古代都是厚古薄今,三代以上皆圣君,擅长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有这见地很了不起,萧统后面的人很多都做不到。
包括现在,每次看到刷屏的以前的爱情怎么怎么样纯,以前的女人怎么怎么耐C。。不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以前的婚姻不谈金钱,以前的马车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我都想说你们能不能不要人云亦云想当然啊,找找以前的调研报告数据分析很难吗?问问亲历的还在世的人很难吗?人的大脑本来就贪易贪简,把自己活成不动脑子只动嘴的人型二极管对得起投的人胎吗?
萧统年代一来文采华章因为时代的发展比孔子时进步很大,另一方面儒家的又还没有对思想形成强有力的禁锢,人们还不被苛求“文以载道”。
萧统的爹萧衍就是那位“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崇尚佛教大兴佛寺,舍身入寺为僧让大臣们筹钱赎的。他老人家热衷这个就不会热衷儒家的禁锢思想。
因为思想自由,所以文字的艺术性得到自由的发挥。
萧统选编《文选》的标准就一个:美。
比如选入其中的《古诗十九首》中就有思想完全不符合儒家规范但言辞优美的。
前面几句写景写人都很美,但没啥信息量,就不引用了。结尾几句: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说一个演艺界退休的女演员,(倡古代指文艺工作者,现在的明星这些都是)嫁了个出门在外迟迟不归的丈夫,(荡子是游子),寂寞春闺不快活。于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儒家思想看来是不是触目惊心?即使我们现代,异地夫妻也不是空床独难守的理由,只是现代会谴责夫妻双方。
这诗不符合儒家思想,甚至也不符合现在对婚姻的道德要求。但道德要求,和人性不一定是完全一致的。
你得承认,要异地相守那就是反人性的,需要严苛的道德观自律才做得到。毕竟相爱的人就是想相守,这才是人性。
这首言辞优美的诗歌,在儒家典籍里是不会出现的,但《文选》收入了。它够包容,不愧是古文选集的巅峰。
王国维说:“然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他极度推崇真情实感。这首诗真诚而美,他说就是好诗。
道德标准是一直在变化的,以前还要求女人被人摸了一下膀子就得自己砍下来才算好女人呢,现在这种道德正常人都会觉得疯狂。
但文字之美,是经得起时光考验的。
标签: 昭明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