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书》读书笔记21——慎法,谁说“可置信威胁”必须有利?

非凡网 113 0

越看越觉得博弈思维的提出怕不要推早到中国先秦时期,比如这次想说说的关于博弈中“威胁”的那些事。当然,可能有必要解释一下这个所谓的“威胁”,并不是拿拳头枪支啥的顶着头,或者什么黑料挂网盘上那种,而更像于吉那样反扣一张牌,声明是基本牌或非延时类锦囊牌(给出信息),然后问在场所有人一句“你信吗?”然后自己猜去吧。

《商君书》读书笔记21——慎法,谁说“可置信威胁”必须有利?-第1张图片-非凡网

所以博弈中的“威胁”天然有一个属性,就是有没有用,或者能不能传递有效信息,并以此分为“可置信威胁”和“不可置信威胁”。

不可置信威胁是指在参与者都是理性的假设条件下,如果参与者1为了使得参与者2的收益减小,从而选择了某个策略a,但如果他选择b的话他的收益会大于选择a的收益,选择a就是一个不可置信威胁。

有点绕?没关系,大致就是说只有对参与者来说有利,才是可置信威胁,足以影响整个博弈策略的选择。

但有一天蝎子出现了,知道蝎子属于啥么?对,它属于bug...蝎子是bug?这是个什么情况?蝎子属于蛛形纲蝎目,所以没超出各种星际战争剧本中虫族(bug)的定义范畴本来博弈中以威胁传递信息高级玩法,通过分析是否有利玩得挺溜的,对,玩着玩着就出现bug了,不只是这只蝎子,而是一个系统性的真正的bug——

简单来说,蝎子要过河,青蛙想帮帮忙,但那根尾针是个麻烦,于是青蛙提出了一个威胁,“如果我背你过河时你蛰了我,那你也会被淹死”,正常人谁会为了想蛰别人一针把自己的小命丢了?怎么看这都是个可置信威胁。可偏偏蝎子不按常理出牌,就是拼了老命把青蛙给蛰死了...

《商君书》读书笔记21——慎法,谁说“可置信威胁”必须有利?-第2张图片-非凡网

这下青蛙没命想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但博弈论的研究者却都凌乱在河中了。蝎子为啥要做这么明显的亏本买卖,特别是这是只蝎子,节肢动物的那小脑袋瓜子可没办法处理人的深仇大恨。

于是博弈论学者们用了句蝎子认为蜇人比活命的效用高解释了一波,但如果是这样,蝎子和青蛙商量过河事宜干啥?或者不应该过河了才有更多机会去蜇人么?

为什么会有系统bug?因为分析“有利”的模式只是在“取巧”。博弈中对“可置信威胁”的判断,在于提出威胁的参与者是否有利,而这种模式遇到蝎子这种系统bug的原因我分析主要是,对于分析这条威胁信息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取巧”的方式。

正因为有利的一定是可置信威胁,但可置信威胁却不一定都是有利的,所以取巧必然不能排除bug。

彼言说之势,愚智同学之,士学于言说之人,则民释实事而诵虚词。民释实事而诵虚词,则力少而非多。君人者不察也,以战必损其将,以守必卖其城。

商君笔下的取巧,主要是用华丽的语言,有真才实学的如是说是一语道破,没啥本事的人也这么说就纯属一通瞎吹。如果大家都投机取巧,那所有人就会忘记(释然)实际而喜欢用瞎吹的方式,这样的话国家实力就会削弱。如果搞事情的参与者分不清这现实与虚幻,等待着的就是注定的失败,用来打仗必然损兵折将,用来守城必定裂土失地。

当然我们一般情况下取巧是能够应对的,至少能够判断出一个博弈中的威胁信息是否可信,或者说可以借此传递出一个是否让别人感觉可信的威胁信息,但面对这个漏洞却又总感觉让人如坐针毡,毕竟一旦被蝎子蛰一下就game over了。

《商君书》读书笔记21——慎法,谁说“可置信威胁”必须有利?-第3张图片-非凡网

所以我们还需要知道这个bug到底是怎么运行的:

世之所谓贤者,言正也;所以为善正也,党也。听其言也,则以为能;问其党,以为然。故贵之不待其有功,诛之不待其有罪也。此其势正使污吏有资而成其奸险,小人有资而施其巧诈。

世人说的贤者,是大家评价好的人,而评价这档子事儿,却是靠一波人(党羽)吹出来的。听贤者说起来感觉他们挺叼的样子,在问问他的党羽确实不错。所以不等他们表现出能力有所建树就封官许爵,或者不让他们有罪过就直接干掉。这正是让冒充贤达的贪官污吏有资本成就自己的作奸犯科,让小人有资本实施自己的巧取欺诈。

这个问题看来就呼之欲出了——“取巧”真正的问题在于取巧本身,当我们以取巧的手段,用有利来判断一个威胁是否可信时,针对我们的人就会利用这个取巧,设计一个看起来有利的策略或者隐藏一个策略的有利性,甚至用以判断是否有利的这个方面本就是错误的。

面对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对手这时候怎么办?骂对方一句谁骗人谁是孙子?哦!对,可是...可是....最开始骗人的人就是孙子(孙武)啊!

《商君书》读书笔记21——慎法,谁说“可置信威胁”必须有利?-第4张图片-非凡网

既然取巧时有个坑要填,那系统性的问题只有用法则进行系统性的解决。既然用有利性判断可置信威胁是个取巧的办法,那就一定有个一般性解法。正如那位最开始骗人的孙子所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要解决判断可置信威胁的问题,先可以转换成解决怎么抛出一个可置信威胁的问题,也就是先搞清楚自己是怎么处理的,然后才可能有一个处理这种问题的办法,如果连自己提出的威胁可不可信都不知道,还怎么能知道其他的威胁可不可信呢。

对于提出者而言,如果证明这个威胁有利只是取巧,那么直接证明“我会执行这个威胁”才是系统的解,就好像x³-1=0,取巧直接套x=1,但系统性来说,x应该有3个解...对,也许这个“执行证明”在实际中根本就开不出来。

使吏非法无以守,则虽巧不得为奸;使民非战无以效其能,则虽险不得为诈。

所以系统的方法必须是没有bug的,官吏除开法则就没有什么能凭借的,那么纵然有花言巧语也不能作奸犯科,民众除了农战没有别的途径能为国效力,那么即使危险也不会有人欺诈。

那么怎么为威胁打上一个“可置信”的标签呢?当然是我来制定法则:我声明,我执行,就像商君为他的法立信一样,如果我们为自己的声明立信,那我们声明的每一个威胁都是可置信的,而为我们每一个威胁打上“可置信”标签的利益也确实比一两次将不可置信威胁转化为实际的损失高得多,当然,这也要求我们不能瞎威胁,比如前文蝎子那种一个威胁把自己也一波带走了。

故有明主忠臣产于今世而散领其国者,不可以须臾忘于法。破胜党任,节去言谈,任法而治矣。

所以这就是真正聪明的人(商君指的是一国统治者或者一方诸侯),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法制,防止别人结党营私,妄言忽悠,只有用法则严格治理才行。

这不就是中国商人的立足之本,诚信么?所以中国商人把业务做到了世界各地嘛。也许“一诺重千金轻”有了另一个诠释,一项可置信威胁比千金贵重多了。

《商君书》读书笔记21——慎法,谁说“可置信威胁”必须有利?-第5张图片-非凡网

好吧,最后还是得问问,有什么卵用?捉摸不透和有法可寻就如同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平衡。所以要达成可置信威胁的成就,要么不断让别人相信我的一系列威胁策略是有利可图的,至于真不真你自己去猜吧;要么直截了当地指出哪些是我的可置信威胁而哪些只是我希望达到的目标。

前者就好像是一个用风险换收益的操作,就像一般商业银行管理和经营风险那样,如果对手错把非威胁猜成了威胁,就获得额外收益,如果对手错把威胁猜成了非威胁,那一拍两散风险点爆了。而那个基础的“无风险收益”,就是后者。当然,还有更多的高级玩法,比如我声明我的威胁执行概率是50%,每次抛个硬币,或者我每声明十个威胁具有一个不会被执行....

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境内之民莫不先务耕战,而后得其所乐。

人们追逐的利益除非农耕就得不到,躲避灾害除非兵战就不能避免。所以大家就不得不先在农战上辛苦工作,之后才能获得趋利避害的满足。

对于个人参与者,我觉得就像投资资产配置一样,不同风险偏好者就会有不同的操作,但对于系统来说,依法循规才是那个最高效的方式。

《商君书》读书笔记21——慎法,谁说“可置信威胁”必须有利?-第6张图片-非凡网

而也许,只有说真话才能得到博弈利益是一个系统反制不可置信威胁的好办法。

标签: 商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