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书,弱民篇》
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故战事兵用曰强。民有私荣,则贱列卑官;富则轻赏。治民羞辱以刑,战则战。民畏死、事乱而战,故兵农怠而国弱。
商鞅三见秦王(秦孝公),提出三种君王之道,即帝道、王道、霸道。
秦孝公对于霸道颇为赞赏,随即采纳霸道之帝王术,随后几代一代比一代霸道,到始皇嬴政,更是冠绝古今!
秦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秦国六代君王的砥砺治国,终始九州归位,天下一统!
秦一统,除了几位励精图治的君王,还有一大批才情绝世的能臣,如白起、蒙括、王翦父子、李斯、吕不韦、甘罗、商鞅等等。
而商鞅的变法是强秦的根基,是秦国从弱秦走向强秦的基石。
商鞅(公元前390~公元前338年),复姓公孙,名鞅。战国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著有《商君书》,但《商君书》之作者,历来多有不同之言,这里就以商鞅著之。
在《商君书》弱民篇中,
即:
1、壹民:统一思想。
2、弱民:国强民弱,治国之道,务在弱民。
3、疲民:为民寻事,疲于奔命,使民无暇顾及他事。
4、辱民:一是无自尊自信;二是唆之相互检举揭发,终日生活于恐惧氛围中。
5、贫民:除了生活必须,剥夺余银余财;人穷志短。
如若五者不灵,杀之。
其实从历史来看,商鞅变法,把一个积贫积弱的秦国,经过短短几年,变为思想统一,法度严明的强秦,这在当时无疑是比较高效的策略。
秦孝公时期,秦国,国弱,民弱,贵族强,土地兼并严重,在那时秦朝与多国交战,但每一次都战败,战争所需资源不在国家手里,怎能战胜。所以秦孝公急需变法,改变国弱局面。
秦孝公求才若渴,商鞅持才而来,提出变法强国。
针对民强(指贵族、地主、民众)国弱,商鞅提出弱民,即国强民弱,国家把握住战略资源,使国家宽裕,而民众弱贫。
战国中期,战争年代,周边局势,使秦国不得进行变法,把全国资源整合,握在国家手里,当有战事爆发,才能御统国民,统一行动与思想,剑锋所指,一往无前。秦国也因此成为战国最高效的战争机器。
当民众弱小后,就开始实施疲民与辱民,疲民与辱民按当今的说法,就是让民众不能因为资源的减少而躺平,需要让他们做事,不能游手好闲,不然秦国经济怎么增长?而且社会也会陷入混乱。
所以当时秦国驱使民众不断地开垦荒田,生产粮食,土地也快速地流通,民众就像驴拉磨一样不断地为秦国经济注入新的血液,但靠民众的自身的积极性,并不可靠,所以秦国设立奖惩制度,民众相互监督,促使民众积极性提高,更加勤奋、消除懒惰。
秦国民众开垦荒地之后又会造就一部分民强,所以为了使那一部分民强的资源回到秦国国家手里,便开始实施贫民,剥夺余财,利用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或者土地、房产等等,进一步收割民众余财。
至此五策,秦国称霸战国,灭六国,统华夏!
标签: 商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