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
阳旦,其本质是太阳表虚证夹阴虚内热,症见微恶寒、发热、自汗、心烦、小便数、脚挛急、中风、伤寒、寒热往来,汗出恶风,项颈强,鼻鸣干呕等。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亡阳”“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胫微拘急”,这些症状都是太阳表虚证夹阴虚内热引起的。
实际上,不仅是《伤寒论》,《金匮要略》、《外台秘要》也有都阳旦病的记述,属杂病。
太阳,亦称“隆阳”,是阳气旺盛之经。太阳的防卫作用,主要靠命门之火温煦,以启动膀胱的气化。
太阳主表,为诸经之藩篱。太阳经脉循行于项背,统摄营卫之气。太阳主表是因阳气敷布于外,与肺表共同发挥卫外的作用。
太阳病以实邪为主,邪自外入者,多因卫阳不足,风寒等邪乘虚而入,太阳首当其冲,卫气奋起抗邪,卫邪相争于肌表,致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里出表。二者往往互为因果和转化。
太阳病有表实和表虚两种表现。表实,无汗、脉浮紧;表虚,有汗,脉浮缓。
太阳病为感受寒邪,而表现出热性症状,正气不虚,故而其本质是表实证、表阳证,故为表实热证。从感受寒邪而言,也可以说太阳病为表实寒证。其中实为正气实而不虚,所以只需要解表攻邪即可。
因此,《伤寒论》用桂枝汤论治。
太阳之腑为膀胱,贮藏水液,经气化由小便排出。风寒侵袭人体,多先伤及体表,正邪抗争于肤表浅层所表现的证候,即太阳经证,是伤寒病的初起阶段;若太阳经病不愈,病邪可循经入腑,而发生太阳腑证。
太阳病最惧误补,也就是说,当成虚证来治是最糟糕的。《伤寒论》在这里还没说到,你继续往后边看吧。
标签: 伤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