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四史水准的高,一是从史学体裁方面,二是从史料可信程度方面,三是从阅读方面。
第一、史学体裁《史记》创立的这种本纪、传、书、表的纪传体形式,具有非常高的史学利用,汉书在史记的基础上进行了填补增改,进一步确立了纪传体史书作为正史的地位。一本好的史书,不仅仅是史料好,或者可信,还需要的是他的体裁得当,作者选择史料得体,并不是所有资料堆砌就是好的史书(如宋史、旧唐书),刘知几说:“范晔博采众书,裁成汉典,观其所取,颇有奇工”,就是说范晔在史料选择方面,是颇为成功的,而先于范晔成书的许多汉书都散佚掉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水准都不如范晔的书。古代书籍的传播是需要靠质量的,质量好,会替代质量差的,慢慢就会把旧的淘汰掉。这是范晔后汉书的成功之处。
第二、可信程度这个我觉得是前四史比后面都要地位与水准高的地方。你别说史记记载颇多错误,史记记载的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正确的,很多已经通过考古证实了。另外,史记的八书和部分传已经遗失,现在看到的是后人增补的,并不是太史公自己的撰述,所以有些史记的错误,并不是司马迁犯的。要明确的是:很多正史他并不是挂了谁的名字,就全本都是他的。像后汉书,也是范晔与司马彪两部分合起来的,而范晔也是参考了其他的汉书记载才选择出来他觉得最为正确的史料。三国志如果仅仅只有陈寿的三国志,是不足以彪炳史册的,最重要的是裴松之的注,楼上说什么三国志简略,那是没把裴松之的注解放进去,裴松之的注解至少帮我们保存了许多当时的历史资料,正是靠了这些不同作者的历史记载,才有了现在的魏晋研究。我们很多时候引用的,都是裴松之注解里的资料。至于说官方不官方,前四史地位高,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是私人修的,就地位高,私人修的就可信吗?沈约的宋书里自己的主体意识就很浓啊,私人修的实际上并不是客观所在,好歹官修的虽然有官方意识,但是多人修史的好处是错误会少一点啊!明史就是很好的例子。
第三、阅读方面这个不多说了,史记文学性出众,汉书与后汉书和后面的史书比起来,就简朴多了,阅读起来简直是堪称简洁。
作者:百里映雪
标签: 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