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平城》剧组,在大同代王府演出的2021新版历史文化情景剧北魏《皇后之乡·太后巡游》,本剧中,郦道元是重要角色!以郦道元的视角,回顾宫廷往事,串接起全剧!本集,将详细关注中国古代著名地理学家,中国游记文学开创者郦道元,与平城大同!
一、 郦道元简介:
郦道元(466年-527年),字善长,今河北涿州市人。北魏皇朝显贵官员,中国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中国游记文学开创者。
少年时,随父亲青州刺史郦范,经常游历,观察各地山川风物。面对大好河山,情怀激荡。
太和十三年(489年),郦范去世。郦道元,承袭父亲永宁侯爵位。按照北魏降等承袭惯例,袭伯爵。493年被任命为尚书郎。494年,随孝文帝出巡北方。执法公正严明,升任治书侍御史。498年,受牵连被免职。
501年,郦道元被下放为冀州镇东府长史。为政严酷,盗贼远遁,境内大治。后担任鲁阳郡太守。上表朝廷,建立学校,推崇教育,教化乡民。山中土匪,慑于威名,不敢违法。
延昌年间(512年-515年),任东荆州刺史,严猛为政。有人向宣武帝告状,被罢官。此期间,郦道元开始着手,为《水经》注疏。
523年,六镇(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起义,战争陷入僵持。524年,郦道元被朝廷复用,任河南尹,治理京城洛阳。
524年八月,孝明帝决定升级六镇为州,想怀柔叛军。郦道元,为持节兼黄门侍郎,速往北方各镇,与大都督李崇,筹划整编事宜。不久,各镇尽数反叛。裁减之事无果,郦道元返回。
九月,梁朝派裴邃,攻打寿阳。郦道元与都督、河间王元琛,奉命救援。同月,元琛、郦道元部队,解除涡阳之围。525年正月,裴邃攻占新蔡郡。元琛、郦道元军,驻扎在城父,数月不敢进。同月,刺史元法僧,在彭城反叛。朝廷派郦道元等讨伐,多有斩获。
526年,郦道元担任安南将军兼御史中尉。执政严厉,不避豪强和皇族,颇遭权贵忌恨。宗室元徽,诬陷叔父元渊。郦道元力陈事实真相,元渊得以昭雪。元徽因此忌恨郦道元。
《魏书》中,把郦道元列入《酷吏列传》。《魏书·列传·卷七十七》记载:郦道元,素有严厉威猛之称。司州牧、汝南王元悦,宠爱侍官丘念,经常共寝。选州官,常按丘念意愿决定。丘念住在元悦府内。后来,他回到家,被郦道元逮捕。元悦奏请灵太后,要求保全。朝廷下令赦免。郦道元尽忠职守,向朝廷弹劾元悦。
当时,雍州刺史萧宝夤,图谋反叛,行迹明显。孝明帝欲派能臣,巡视安抚,探明虚实。元悦等人,借刀杀人,怂恿朝廷,派郦道元任关右大使。郦道元被萧宝夤抓住,在阴盘驿亭遇害,享年59岁。死前,郦道元怒目斥责叛军。同年十月,萧宝夤在长安发动叛乱。
528年春,魏军收复长安。郦道元,归葬洛阳。后被朝廷追封为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
《魏书·列传·卷七十七》还记载:郦道元好学,博览奇书。为《水经》作注,撰成《水经注》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写作《七聘》及其他文章,都流行于世。但是,他与兄弟不能和睦相处,又多怀疑猜忌,被当世舆论所轻视。
在《水经注》中,郦道元记载了历史上发生的大小战役三百次,对战争地理条件,如山岳、关隘、河川、渡口、桥梁、仓储等,进行详细描述。后人评其‘开兵要地理之先河’!《水经注》记载各地重要关隘一百四十多处,为唐代之后地理志书效仿。提出‘关依人而固’的军事观点,非常精辟。
二、 郦道元的《水经注》
相传,西汉后期,桑钦曾编写中国第一部记载水系的地理学专著《水经》。简要记述全国137条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原文仅8200多字,记载相当简略。年少时,郦道元就立志,要为此书作注。
《水经注》,是六世纪前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综合性的地理著述。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名义上是注释《水经》,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开创了古代写实地理学先河!在世界地理学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水经注》序言中,郦道元提出自己研究的方法论,即重视野外考察!《水经注》记载了他野外考察取得的大量成果。为获得真实的地理信息,到处走访。足迹踏遍长城以南、秦岭以东的中原大地。
《水经注》中,郦道元引用历史文献资料,多达480种。其中,前人著作437种。地理类109种,及郦道元亲身考察成果。还有很多汉、魏时代碑刻资料(大多已失传)。是研究中国文明发展史的极其宝贵的文献!
写作体例上,《水经注》以水道为纲,抓住河流水道水文特点,再综合地质、地貌、地壤、气候、物产民俗、城邑兴衰、历史古迹及神话传说等,对全国地理情况,作出详细记载。文字新颖多变,语汇惟妙惟肖,写作技巧生动。引用的歌谣谚语,多得不胜枚举。
《水经注》中,写景优美,遣词精当,‘词组只字,妙绝古今’,是山水游记文学的巨擘。唐代李白、杜甫的诗,都曾吸收《水经注》艺术滋养。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脱胎于《水经注》。清初学者张岱说:“古人记山水,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则袁中郎”。
《水经注》全书,记述1252条河流及相关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著《水经》增加近千条,文字增加二十多倍,内容比原著丰富得多。作为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被称为中国游记文学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三、 郦道元,6岁起,在平城长大
466年,郦道元出生。469年,郦道元父亲郦范,在征南大将军慕容白曜军中,任左司马。南朝宋青州刺史沈文秀,派人表示投降,请求军队接应。郦范劝说慕容白曜,小心有诈。慕容白曜上表,推荐郦范为青州刺史。471年,郦范回朝,进爵为永宁侯,升任尚书右丞。484年,任平东将军、青州刺史,进封假范阳公。488年,郦范回到帝都平城。489年去世。
从上述时间分析,471年,郦范回朝(平城),进爵永宁侯。平城中,必然有候府。此时,郦道元6岁。在平城长大,没有问题。直到484年,郦范执掌青州军权。郦道元19岁,古代已属成人,随父长期游历各地,当为此时。
四、 郦道元,在平城为官,一年多
493年,郦道元28岁,首次在帝都平城做官,任尚书主客郎中。他在《水经注·卷十三》中说‘余为尚书祠部’,为六品。《水经注·卷十三》中记载‘其水又径宁先宫东,献文帝之为太上皇,所居故宫矣。宫之东次,下有两石柱,是石虎邺城东门石桥柱也。按柱勒赵建武中造,以其石作工妙,徙之于此。余为尚书祠部,与宜都王穆罴同拜北郊,亲所经见,柱侧悉镂云矩,上作蟠螭,甚有形势,信为工巧,去《子丹碑》则远矣’。
意思是,当时郦道元曾与宜都王穆罴,同往平城北郊。在太上皇故居宁光宫,亲眼看到有两根石柱,原是邺城东门石桥的柱子,柱上刻有‘赵建武中造’字样。因作工精妙,后被搬到宁光宫。小小六品官员,能与宜都王同行,是因为郦道元还有爵位,为‘伯’。
不久,郦道元转为太尉掾,官五品。494年,随孝文帝出巡北方。据《魏书·帝纪·卷七》考证,北巡时间为七月。494年,御史中尉李彪,赏识郦道元执法公正严明,向孝文帝推荐他,任治书侍御史。498年,被免职。501年,被下放为冀州镇东府长史,开始离开帝都。
郦道元在帝都,为官5年,免职赋闲3年,后外放离京。但是,北魏有平城和洛阳两个帝都。《魏书·帝纪·卷七》记载,太和十八年(494年)十一月,‘己丑,车驾至洛阳’。说明494年十一月己丑,孝文帝迁都,御驾至洛阳。阴历十一月,阳历已到494年底。郦道元担任治书侍御史,按北魏官制,执掌纠察朝会失时、服章违错等事。则必然随御驾,迁居随行,也到达洛阳。
可见,受孝文帝迁都洛阳影响,郦道元在平城为官,时间也就是493年秋季,到494年底,共一年多。
五、 郦道元《水经注》中,对方山永固陵的描述
《水经注》中,对帝都平城及周围的山川河流、地理风物等,都有真切生动的描述。
方山永固陵:‘羊水又东注于如浑水,乱流径方山南,岭上有文明太皇太后陵,陵之东北有高祖陵。二陵之南有永固堂,堂之四周隅雉,列榭阶栏及扉户、梁壁、椽瓦,悉文石也。檐前四柱,采洛阳之八风谷黑石为之,雕镂隐起,以金银间云矩,有若锦焉。堂之内外,四侧结两石跌,张青石屏风,以文石为缘,并隐起忠孝之容,题刻贞顺之名。庙前镌石为碑兽,碑石至佳,左右列柏,四周迷禽暗日。院外西侧,有思远灵图,图之西有斋堂,南门表二石阙,阙下斩山,累结御路,下望灵泉宫池,皎若圆镜矣’。
这段讲述:如浑水(御河)乱流,流经方山。山上有文明冯太后陵墓。陵东北,为孝文帝思念冯太后所建‘万年堂’。孝文帝原计划死后埋在这里,后因迁都洛阳,成为虚宫(空墓)。两座陵寝南面,建有永固堂。然后,对永固堂旧景做出描述。永固堂前西侧,建有思远佛图(佛寺,现只留下周绕回廊的方形塔基遗迹)。西面还有斋堂。从斋堂南门的石阙,往南下望,人工斩山开凿一条御路,蜿蜒于‘累结’起伏的小峰之间。下面的‘灵泉宫池’,就像圆镜一样。
方山东西两侧,环绕两条河流。东面,叫万泉河。西面河流,北魏时叫如浑水,后来叫御河。
《魏书·帝纪·卷七》记载,太和三年(479年)六月辛未,‘起文石室、灵泉殿于方山’。记载了灵泉宫的修建。灵泉宫原制,已无记载。但在遗址上,随处可见当年宫殿废墟的砖块瓦当。灵泉宫,为皇家重要游玩、理政活动场所。据史载,冯太后生前,曾与孝文帝,在灵泉宫,大宴群臣、藩国使者及诸方渠帅。并命他们各自跳家乡的舞蹈。孝文帝也曾在此‘与群臣御龙舟,赋诗而罢’。
思远佛寺,座落在南北45.8米,东西35米的长方形二级台地。处于方山南麓二级阶地北高南低的缓坡状地带。当时,沿御路上山,先进斋堂休息。再进思远佛寺,观佛礼佛。再沿锯齿形御路到山顶。在永固堂,举行祭祀仪式。最后拜谒永固陵,完成祭祀全程。
《魏书·帝纪·卷七》记载,太和三年(479年)八月,‘乙亥,幸方山,起思远佛寺’。说的是孝文帝驾临方山,开始营建思远佛寺。
六、 郦道元《水经注》中,对平城的丰富描述
《水经注》中,对北魏西郊,描述道:‘城周西郭外有郊天坛,坛之东侧有《郊天碑》,建兴四年立’。
对孝文帝时,平城部分宫殿建设,描述道:‘太和十六年,破安昌诸殿,造太极殿东、西堂及朝堂,夹建象魏、乾元、中阳、端门、东、西二掖门、云龙、神虎、中华诸门,皆饰以观阁。东堂东接太和殿,殿之东阶下有一碑,太和中立,石是洛阳八风谷之缁石也。太和殿之东北,接紫宫寺,南对承贤门,门南即皇信堂,堂之四周,图古圣、忠臣、烈士之容,刊题其侧,是辩章郎彭城张僧达、乐安蒋少游笔。堂南对白台,台甚高广,台基四周列壁,阁道自内而升,国之图箓秘籍,悉积其下。台西即朱明阁,直侍之官,出入所由也。其水夹御路,南流径蓬台西。魏神瑞三年,又建白楼,楼甚高谏,加观榭于其上,表里饰以石粉,皜曜建素,赭白绮分,故世谓之白楼也。后置大鼓于其上,晨昏伐以千椎,为城里诸门启闭之候,谓之戒晨鼓也。又南径皇舅寺西,是太师昌黎王冯晋国所造,有五层浮图,其神图像皆合青石为之,加以金、银、火齐,众彩之上,炜炜有精光。又南径永宁七级浮图西,其制甚妙,工在寡双’。
对白登山和汉高祖刘邦的‘白登之围’战役,描述道:‘一水南径白登山西,服虔曰:白登,台名也,去平城七里。如淳曰:平城旁之高城若丘陵矣。今平城东十七里有台,即白登台也,台南对冈阜,即白登山也。故《汉书》称上遂至平城,上白登者也。为匈奴所围处,孙畅之《述画》曰:汉高祖被围七日,陈平使能画作美女,送与冒顿,阏氏恐冒顿胜汉,其宠必衰,说冒顿解围于此矣’。
对明堂、辟雍,描述道‘又南径藉田及药圃西、明堂东。明堂上圆下方,四周十二堂九室,而不为重隅也。室外柱内,绮井之下,施机轮,饰缥碧,仰象天状,画北道之宿焉,盖天也。每月随斗所建之辰,转应天道,此之异古也。加灵台于其上,下则引水为辟雍,水侧结石为塘,事准古制,是太和中之所经建也’。
下面这两段,很有意思:‘黄水又东注武州川,又东历故亭北,右合火山西溪水,水导源火山,西北流,山上有火井,南北六七十步,广减尺许,源深不见底,炎势上升,常若微雷发响,以草爨之,则烟腾火发’。‘火井东五六尺,又东有汤井,广轮与火井相状,热势又同,以草内之,则不然,皆沾濡露结,故俗以汤井为目’。
这两段话,曾让研究大同火山群的历史学家们,万分纳闷。火山群,位于大同城东大同县。而郦道元描述的火山,明显在城西。后来终于清楚。郦道元描述的火山,实际上是大同城西的煤层自燃现象。火山位置,据有关专家考证,大约在同煤马脊梁矿一带。‘汤井’,则在今口泉沟一带。
下面是对云冈石窟的描述:‘其水又东北流注武州川水,武州川水又东南流,水侧有石祗洹舍并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东转径灵岩南,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
郦道元也确实看到了煤炭:‘一水自枝渠南流东南出,火山水注之,水发火山东溪,东北流出山,山有石炭火之,热同樵炭也’。
对于大同的平邑古城,郦道元描述‘漯水又东径平邑县故城南,赵献侯十三年,城平邑’。《史记》载:赵献侯13年,即公元前411年,筑平邑古城。平邑遗址,在今大同县许家堡乡东水地村西,已被山西大学考古系的考古挖掘所验证。这是迄今为止对大同建城史最早的描述。使大同建城史,延伸到2400年前。
平邑古城,始建于战国,延用至汉代。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455米,南北长550米,现存东、西墙及南墙墙基。东墙南北残长约500米,残高3.3米,基宽10.5米。遗址遗物丰富。地表及墙体上采集遗物有,战国时期陶豆柄、粗绳纹陶片、汉代抹断绳纹陶片、绳纹、瓦楞纹、方格纹瓦片等。
对于平城大同各县区,《水经注》有很多描述,这里不再赘述。《水经注》中,除叙述流经平城周边的47条水道、河流、湖泊外,还结合水系,对平城历史、地理、自然风貌、物产、都城建设等,作出不同程度描述。其中,对平城及周边建设的描述,成为了解北魏平城风貌最真实直接的证据。近年来,平城遗址考古,重大发现频现。其中,北魏明堂、辟雍的发现,在《水经注》中,早已准确印证!
《千古平城》剧组
原创撰稿:冯哲
责编:张旭日
标签: 水经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