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如今在躬耕地的争论中,某地网民曲解“南阳”,意图浑水摸鱼,制造混乱,将“九州名郡”的南阳,硬往阿头山的山沟里拉!事实是怎样的呢?南北朝时期的北朝郦道元写《水经注》给出了翔实准确的答案。
文中“淯水篇”写到:淯水又西南迳《史定伯碑》南,又西为瓜里津,水上有三梁,谓之瓜里渡。自宛道途,东出赭阳,西道方城。建武三年,世祖自赭阳西入,破虏将军邓奉怨汉掠新野,拒瓜里,上亲搏战,降之夕阳下,遂斩奉。《郡国志》所谓宛有瓜里津、夕阳聚者也。阻桥即桓温故垒处。温以升平五年,与范汪众军北讨所营。
淯水又西南迳晋蜀郡太守邓义山墓南,又南迳宛城东,其地故申伯之国,楚文王灭申以为县也。秦昭襄王使白起为将,伐楚取郢,即以此地为南阳郡,改县曰宛。王莽更名郡曰前队,县曰南阳。刘熙曰: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大城西南隅,即古宛城也,荆州刺史治,故亦谓之荆州城。今南阳郡治大城,其东城内有旧殿基,周二百步,高八尺,陛阶皆砌以青石。大城西北隅有殿基,周一百步,高五尺,盖更始所起也。城西三里,有古台,高三丈馀,文帝黄初中南巡行所筑也。淯水又屈而迳其县南,故《南都赋》所言淯水荡其胸者也。王莽地皇二年,朱鲔等共于城南会诸将,设坛,燔燎,立圣公为天子于斯水上。《世语》曰:张绣反,公与战败,子昂不能骑进马于公,而昂遇害。《魏书》曰:公南征至宛,临淯水,祠亡将士,歔欷流涕,众皆哀恸。
淯水就是白河,今天的“史定伯碑”已经无存,但是“定伯捉鬼”这件事是有历史记载的,地名“瓜里津”在南阳城东北的卧龙区白塔村,东边一公里的白河边,也称“三桥湾”,是古代“宛洛古道”上的主要渡口,也是南阳东进北上的唯一官马渡河处。“夕阳聚”在瓜里津上游五百米处,当地人称做“老河套”,属于达士营村。有许多历史时间发生在这里。(略)
文中又说,淯水又西南迳晋蜀郡太守邓义山墓南,又向南经过宛城东,这里是申伯之国(公元前821年),楚文王灭掉申国后改为为县。秦昭襄王拜白起为将,伐楚取郢,就将此处设为南阳郡,改县名叫“宛县”。王莽又将南阳郡改为“前队”,县曰“南阳县”。刘熙曰: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南阳为名字。南阳城大城的西南隅,就是古宛城也,荆州刺史治,故亦谓之荆州城。今南阳郡治大城,其东城内有旧殿基,周二百步,高八尺,陛阶皆砌以青石。大城西北隅有殿基,周一百步,高五尺,盖更始(刘玄)所起也。城西三里,有古台,高三丈馀,文帝(曹丕)黄初中南巡行所筑也。淯水又屈而迳其县南,故《南都赋》(张衡著)所言淯水荡其胸者也
这一段将南阳郡、南阳县、宛县,南阳城、宛城的历史沿革,写的明明白白。并将地理位置,周边地名写的清清楚楚!还第一次提到,南阳不仅是申城、宛城、南阳城,还是荆州城!
标签: 水经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