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本为“卜筮之书”,且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易经》也正是被当作“卜筮之书”,而得以存留而传以后世的。《易传》之中,记述的也有有关占卜的讲究和卜筮的方法。所以,说《易经》是“卜筮之书”,是不会错的。
但是,一方面,我们对“卜筮之书”的认识,因历史的巨大变迁,我们会对“卜筮之书”的成因、时代、社会、环境、需求、作用、意义的本源上,缺乏足够、切身的体验、感受和了解。仅仅有少部分人关注、思考、研究和懂得有关“卜筮之书”的上述问题。大致有一些人知道,《易经》起源于伏羲创立“八卦”、起源于“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起源、应用于夏、商、周创立的《连山》、《归藏》、《周易》,孔子和其弟子为《周易》写下《易传》。大致传说中姜子牙、张良、诸葛亮、刘伯温,以及李淳风、袁天罡、邵康节、李光第等智慧人物,似乎都懂得或深通《易经》。
另一个方面,《易经》中,即现有《周易》六十四卦中,所有的卦辞、爻辞、象辞、彖辞,所包含、隐藏和所涉及的内容,似乎语法、文学、历史、思想、道德、外交、政治、战争、心理、情感、数学、哲学、天文、地理,等等,似乎除了当代科学,《易经》“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几乎是无所不包的一个东西,而且又是一个“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一个东西。
历史学家看《易经》说它是历史,军事学家看《易经》说它是军事,政治家看《易经》说它是政治,心理学家说《易经》是心理学,文化人、思想家、哲学家看《易经》,又往往说《易经》是文化、思想、哲学专著,甚至也有从中研究数学和现代计算机等的有关问题。
同时,与《易经》有关的《易经》术数学,几千年来,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在诺大的中国,《易经》和《易经》术数文化,好象又是渗透和伴随中国人的方方面面的。其中能人、奇人、异士的传说经久不衰,同时江湖之徒、江湖骗子又到处出现。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伏羲是中国的“人文初祖”,《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哲学的源头。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兵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农家、名家、杂家,诸子百家的思想尽管各有不同,但诸子百家的思想、思维、理念当中,又无一不出自或渗透着《易经》中的思维、思想和观念。
从隋唐时代中国“开科考试,选拔人才”,以至宋、元、明、清中国封建科举时代,文考的“四书五经”,《易经》一直是封建科考的必考书目、内容。可见,《易经》一书,在中国几千里历史中的份量之重。但是,中国两汉时期,打着《易经》的旗号、其实与《易经》又全不相干,发展形成的“谶纬学说”,在两汉时期,以至后来也一直时有出现。
综上所述,如果说远古、中古时代“卜筮之书”是密传经典、是智慧之书、是帝王之学的话,因为《易经》起源伏羲创“八卦”,夏有《连山》易、殷商《归藏》易,文王推演《周易》而开周,周代应用及至今传世的《易经》,就是《周易》,诸子百家不脱《易经》,封建科考“四书五经”中《易经》是重点科目,历代先贤智慧人物多涉《易经》,及至去年中科院已招《易经》学的硕士、博士,我们看,我们还是应当将《易经》定性为,它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哲学的经典名著,它是智慧、人文、哲学类的书。
标签: 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