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诗《易水送别》中,第二句到底是“壮士发冲冠”还是“壮发上冲冠”?

非凡网 67 0

  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因持壁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注释]

易水:在今河北省北部易县境内。战国时期,侠士荆轲受燕国太子丹(即诗中的燕丹)的重托,到秦国刺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后的秦始皇)。

  临行时,燕丹等人在易水为其送行。荆轲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与众人诀别。后来刺杀秦王未遂而被杀。

壮士发冲冠:壮士,指荆轲;发冲冠,即怒发冲冠,愤怒到头发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

[译文]

想当年,荆轲和燕太子丹在此诀别,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昔时的侠士已经不在了,然而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

  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据史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这首诗的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就是写的这件事。“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如今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

  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两句用对仗的句式,由前一句自然地引出后一句。这后一句也就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不仅意味着荆轲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而且还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诗中用“已”、“犹”两个虚词,既使句子变得自然流利,也使音节变得纡徐舒缓,读来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之感,更有力地抒发了抑郁难申的悲痛。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我们送的是何许人。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

  此诗题为送人,却纯是抒怀咏志。作为送别诗的一格,这首绝句可说是开风气之先吧。

这诗很浅显明白,几乎和现代白话相彷。

当然是 斗士发冲冠 。“壮发”不通,没有形容头发用“壮”来形容的。

网上能搜到“壮发上冲冠”?这不稀奇,网上的错误太多太多。为什么这样错?可能受到“怒发上冲冠”的干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有:“(蔺)相如因(于是)持壁(和氏壁)却(退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的一句。

说在网上搜到错误的东西,我给你说个例子: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应该是无从不知的吧?但你可以在网上搜到五花八门的变句:

后天下之乐为乐

先天下之享而享,后天下之忧而忧

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

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

因为网民的文化有高有低,这其实是委正常的。这要看自己的辨别能力了。

你去网站收索一下或是找一下经验比较高的人~帮帮忙急用积分~麻烦了~谢谢~

我隐约记得这首诗,应该是"壮士发冲冠".

标签: 易水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