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词可以说掷地有声,铮铮铁骨。著名的抗元英雄文天祥是“宋末三杰”之一,他所写的《过零丁洋》充满了爱国气节,成为后代人绕不过的名篇。
我们知道,南宋首都临安虽然被蒙古铁骑攻破,而文天祥仍然不放弃抵抗,他在尚未沦陷的地区奔波周旋,最终因势孤力穷被元军俘获。
是束手就擒?还是抗敌到底?文天祥首先选择了坚决不向元朝降。他被押送到元大都。
面对骨气铮铮的文天祥,忽必烈亲自前来招降。文天祥虽然没有直接同意,但他提出了“放他归乡,日后为元朝所用”的要求,“如果能满足这个愿望”,文天祥便投降。
文天祥的想法明明白白,可忽必烈为什么还是下定了杀他的决心?
我们先说说文天祥。
1236年(南宋理宗端平三年),文天祥出生在江西吉州庐陵,也就是今天江西省吉安市的青原区。文天祥是一个标准的美男子,他身高体长、皮肤白皙、眉清目秀、神采奕奕。(《宋史》记载——他“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
幼年的文天祥便到了学宫学习,看见学宫里供奉的欧阳修、杨邦乂和胡铨像等人,就仰望得不得了,下定了“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的宏愿。我们知道,引领“古文运动”的北宋名臣欧阳修被追谥为“文忠”;金兵攻克建康后宁死不降,被挖出心脏的烈臣杨邦乂,被追谥为“忠襄”;多次直言痛斥奸相秦桧的胡铨谥号为“忠简”。
这三忠义之人都对国家社稷大有功劳,所以被皇帝赐予带“忠”字的谥号。从小受忠君爱国思想熏陶的文天祥心向往之,并立下豪言:不想与他们并列的,便不算是大丈夫。于是,他发奋学习,在二十岁就考中进士,被召进集英殿,皇帝当面对他进行了考试。
面对在位多年,疏于政事的理宗皇帝,“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成。”被理宗皇帝亲自确定为第一名。
仕途开场,文天祥看起来比别人幸运。时间没有过去几天,他却不得不因为父亲去世而回家守丧。
开庆初年,元军攻打南宋。当时,很有权势的宦官董宋臣建议皇帝迁都。迁都不就是弃城逃避吗?怎么办?文天祥心头焦急,他直接上书道:在关键时刻,宋臣的建议涣散人心,不如杀了这个吃软饭的家伙,来稳定人心。善言往往半途而废,文天祥的建议压根就到不了皇帝的手中。看见恶意当道,文天祥再次上书说明宋臣的罪行。怎奈恶人当道,文天祥的建议还是泥牛入海。两次充满烈性的上书不但被拦截下来,他还因为招惹权贵而被罢官。
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攻破长江防线游沿江而下。形势危急,皇帝自身安危不保,他下诏天下豪杰。家国有难,有识之士岂能坐视旁观?文天祥“捧诏涕泣”,和大义相比,个人的失意又算得上什么呢,他立刻招募军队北上。
为了保障军需,文天祥“乐人之乐者忧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他“痛自贬损,尽以家赀为军费。”
在这次救驾之后,文天祥升任平江府知府、临安知府。
那时候,南宋政权如同抽了筋骨。不久,临安沦陷。文天祥出任右丞相兼枢密使,负责同元朝和谈。到了元军大营后,文天祥跟大元丞相伯颜抗论力争,结果被关押起来。
战事失利,谈判被押。文天祥伺机逃脱。辗转多地回到了雄风不再的南宋。
对于士大夫而言,宁可亡命、不可忘国。文天祥在福州和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等重臣共同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建立南宋流亡政府。在福建、广东一带抗击元军。在此期间,文天祥多次谋划攻打江西,但都没有成功。1278年(祥兴元年),因为寡不敌众,文天祥被元军擒获。
宁可被杀、不可被辱。在大牢里,文天祥写下《过零丁洋》,其拳拳之心可鉴日月。
听说南宋被关押的大臣中,文天祥是块硬骨头,忽必烈便亲自劝降。
文天祥知道自己效忠的南宋是一把没有希望的柴火。他回答忽必烈:“国亡,吾分一死矣。”如果“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
“如果你能放我回乡,让我出家做个道士,来日我一定为你所用(当顾问)。但现在,我不能立即为你效力。”
忽必烈心里起了波澜。他最后选择了不“放虎归山”。
既然不愿意“为我所用”,还不如趁早杀了。文天祥惨死在屠刀之下。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妻子捧着文天祥留着悲壮诗句的衣服潸然泪下。
文天祥为了自己的气节而死——他忠君爱国。忽必烈执意杀害了文天祥——他不想给自己的政权留下隐患。
标签: 文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