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滋味 |“日啖荔枝三百颗”?大文豪苏轼是吃了不懂方言的亏?

非凡网 59 0

讲滋味 |“日啖荔枝三百颗”?大文豪苏轼是吃了不懂方言的亏?-第1张图片-非凡网

夏天来啦,市面上各色瓜果梨桃都丰富起来了,荔枝这种南方水果,曾经也是北方地区的稀罕物儿。第一次吃荔枝好像是九十年代父亲的同事从广东回京送了他一袋,虽然有些不新鲜,但那个时候觉得荔枝好甜啊,当个南方人可真幸福。这回和大家一起聊聊有关荔枝的滋味轶事。

讲滋味 |“日啖荔枝三百颗”?大文豪苏轼是吃了不懂方言的亏?-第2张图片-非凡网

01. “荔枝”从何而来?翻看了一些资料发现,关于荔枝来源比较一致的口径是发源于我国本土,最大可能是在现今西南、两广、海南一带,由野生物种驯化栽培而成,最早关于“荔枝”的记录可以追溯到汉代。《西京杂记》中有两处关于“荔枝”的记载:

第三

尉他献高祖鲛鱼、荔枝,高祖报以蒲桃锦四匹。

第四

元理曰:“俎上蒸豚一头,厨中荔枝一柈,皆可为设。”广汉再拜谢罪,自入取之,尽日为欢。

从《第三》中,其实可以看出,荔枝是和马鲛鱼一起被当作进贡品物给高祖的,显其珍稀以及流传范围主要也是权贵之间。《第四》其中一个故事写到了荔枝,是写推算大师曹元理和广汉在仓促之下见面时,主人家因为太过仓促而觉无可招待,元理便说案板上的一头蒸乳猪,厨房中荔枝一盘,便都是极好的宴客之物。由此也可以见得荔枝的地位。

讲滋味 |“日啖荔枝三百颗”?大文豪苏轼是吃了不懂方言的亏?-第3张图片-非凡网

此后,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也提到了“荔枝”。不过,在这篇气势恢宏的赋中,司马相如用的是“离支”。

于是乎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朴,梬枣杨梅,樱桃蒲陶,隐夫薁棣,荅遝离支,罗乎后宫,列乎北园。

《上林赋》中描绘了很多天子上林苑的稀罕物,这里面也写了一大堆上林苑里的果树,有橘子、橙子、枇杷、杨梅、枣子、柿子、樱桃、蒲陶(即葡萄)、隐夫、荅遝等等,总之应有尽有!最后一个“离支”,即是我们现在说的“荔枝”。后来,在《三辅huang图》(又“西京huang图”),据说是成书于南北朝之前,作者、具体年代均不详,里面记录了一个故事,说汉武帝曾经试图在长安(今西安)种荔枝,但完全种不活,于是,龙颜大怒,把种树匠人们问斩陪葬。估计武帝是太想在北方吃到荔枝,于是便想要把荔枝移植过来,谁知怎么都种不活,也可见荔枝树出现时也主要只生长在南方。

讲滋味 |“日啖荔枝三百颗”?大文豪苏轼是吃了不懂方言的亏?-第4张图片-非凡网

这个观点还有一个故事佐证,从上所述得见荔枝大概可能起源于汉代,后来到宋代,当时种荔枝的技艺应该很成熟了,已经出现了第一本专门记载荔枝的书——《荔枝谱》,由福建莆田人蔡襄所著。这本书里一共花了七章的篇幅来分别记录荔枝的品种、产地,种植、储藏、加工、如何吃,第三卷收集了一些关于荔枝的典故,第四五六卷整理了关于荔枝的诗文,第七卷是蔡襄自己写的一些荔枝的诗。这是我国至今现存最早的一本荔枝学专著,同样也为后人研究荔枝的起源、脉络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史料。在《荔枝谱》第一卷中,开篇便写了“荔枝之于天下,唯闽粤、南粤、巴蜀有之。汉初南粤王尉佗以之备方物,于是始通中国。”按照种植气候条件和那个时候的种植技艺水平,武帝非要种荔枝的结果也可想而知了。

讲滋味 |“日啖荔枝三百颗”?大文豪苏轼是吃了不懂方言的亏?-第5张图片-非凡网

02. “日啖荔枝三百颗”?广东人笑了其实要感谢武帝对种荔枝的执著,虽然后面也没有实现北方种荔枝,但是!因为物流冷链体系逐渐发达,作为一个北方人也可以轻轻松松吃上新鲜的荔枝,简直太幸福了(估计如果武帝知道现在在北方能随时吃到荔枝,棺材板要盖不住了)。北方市面上也出现了各色品种的荔枝,糯米滋、妃子笑、桂味荔枝等等,甚至可以购买产地直发的品种,各有各的滋味。吃起来还会念叨一下东坡的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再咂摸下岭南旧事,饶有滋味。南下之前,读此佳句只是感慨,苏东坡也太爱吃荔枝了,竟然能写出“日啖荔枝三百颗”这样疯狂的句子。但是,南下去了岭南,用粤方言再读一遍,等等!会不会是东坡不懂方言,听错了?误将当地人劝他不要多吃荔枝的话听成了这“三百颗”?

讲滋味 |“日啖荔枝三百颗”?大文豪苏轼是吃了不懂方言的亏?-第6张图片-非凡网

怎么回事儿呢?其实,在粤方言里,“日(jat6)啖(daam6)荔(lai6)枝(zi1)三(saam3)百(baak6)颗(fo3)”读起来和“一(jat1)啖(daam6)荔(lai6)枝(zi1)三(saam3)把(baa3)火(fo2)”是非常相似的(前面标记的内容汉语拼音部分为发音,数字为声调)。因为粤方言是六调九声,其中有些声调的细微差别旁人很难分辨,您跟着读读,也就能发现这两句话到底有多像。莫非,大文豪苏东坡也吃了不会方言的亏?还是讹传?

这首《惠州一绝/食荔枝》是苏轼被贬惠州时所作,一共有两首,耳熟能详的这句吃荔枝是《食荔枝·其二》。原文是:

其一

丞相祠堂下,将军大树旁。

炎云骈火实,瑞露酌天浆。

烂紫垂先熟,高红挂远扬。

分甘遍铃下,也到黑衣郎。

其二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当时的罗浮山就在今天广东省内惠州市内,然而惠州因其地理位置的关系,向东北方向是潮汕、梅州等等地区,影响其文化形态的多元化,即处在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的交汇地带。因此,惠州主要流通的语言其实不仅仅是广府话(就是大家普遍意义上认识、常听到的粤语/广东话),更主要的是客家话。那当时东坡大概率听到的应该是客家话系的惠州话,惠州话里,究竟是“日啖荔枝三百颗”还是“三把火”?通过在线方言翻译软件,为两种表述标上拼音。

日(ngit5)啖(—)荔(lai1)枝(gi1)三(sam1)百(bak5)颗(ko3)

一(yit5)啖(—)荔(lai1)枝(gi1)三(sam1)把(ba3)火(fo3)

从标音来看,其实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是比较容易区分的。东坡是四川人,对于区分k和f还是相对容易,只不过很可能在当地听方言的时候很可能对方说得含混不清,所以真的存在东坡是误听了方言,留下了这个要每天吃三百颗荔枝的豪言。

讲滋味 |“日啖荔枝三百颗”?大文豪苏轼是吃了不懂方言的亏?-第7张图片-非凡网

东坡:什么?说我不懂方言?给你个眼神自己体会

但从前后句关联来看,虽然乍一看如果是换作“一啖荔枝三把火”好像和后面的“那也想做个岭南人”关联不上。但也可以大胆推测,像苏东坡这种骨子里豁达又风趣的人,当时被贬惠州狂吃荔枝的时候,很可能是听懂了当地人对他的劝诫,要少吃啊,吃多了上火,“一啖荔枝三把火”,即吃一口荔枝就三把火在身体里啊。但因为自己又太喜欢岭南风物,就算是吃荔枝上火,也要留下来做岭南人。所以干脆转译下这个劝他不要多吃的话,改写成后来为我们所耳熟能详的佳句“狂言”,即“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至此,谜题基本有了眉目。很感谢先人们,留下了这么多可供揣测咂摸玩味的轶事。当然,最感谢的,还是那个把荔枝驯化种植的人,不说了,去吃荔枝冰沙了!(把荔枝冻起来,随时get清凉原味冰沙)

讲滋味 |“日啖荔枝三百颗”?大文豪苏轼是吃了不懂方言的亏?-第8张图片-非凡网

荔枝菠萝冰沙,不要问我好不好喝

我是可妮儿,关注“知味小筑”,带你云逛有趣的博物馆,读营养的书,聊好玩儿的话题。

标签: 日啖荔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