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一首闺怨词,只用23个字表情达意,真挚直白有如民歌

非凡网 104 0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是唐代王昌龄的《闺怨》,描写深闺中的少妇,感时伤今,面对春景嗟叹年华老去,岁月蹉跎。这样题材的诗词古往今来不计其数,佳作频出。温庭筠的一首《南歌子》可以说是佳作中的精品,今天我们不妨一起品读。

南歌子

唐 温庭筠

倭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

温庭筠一首闺怨词,只用23个字表情达意,真挚直白有如民歌-第1张图片-非凡网

倭堕髻: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型,发髻偏垂在一侧,由堕马髻流变而来,相传流行于汉时的洛阳城。此发型据说是东汉权臣梁冀的妻子孙寿首创。《后汉书·梁冀传》:“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粧(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意思是说梁冀的妻子孙寿不仅十分美貌,还特别善于做出一种妖媚的姿态来,她把眉毛画得细长而曲折,眼下薄敷粉画成似哭过一样的“啼妆”,发髻偏向一侧,似坠非坠,走起路来好像双腿承受不住身体的重量,笑起来也像是牙在疼,即使是高兴也不能开怀地笑。”

由此可见,“倭堕髻”、“愁眉”是古时女子一种流行的发型和妆容。

温庭筠一首闺怨词,只用23个字表情达意,真挚直白有如民歌-第2张图片-非凡网

本词起句,诗人描写佳人样貌即从发型与眉型着手。

佳人将如云的秀发挽成一个偏垂的发髻,执起石黛,轻扫峨眉。

史书上记载孙寿所画的“愁眉”是细长曲折的样子。本词的第二句,诗人用“连娟”形容佳人所画之眉,不知道是不是孙寿所创的“愁眉”,但就“连娟”两个字展开想象,一双秀眉当是细长入鬓的样子。

“倭堕髻”、“连娟眉”,诗人选取两个极具代表性的局部来刻画,以点带面,而读者面前则出现了完整的形象,一个娉婷少女,年绮貌美,风姿绰约,对镜细细梳妆,她要让自己的美变得极致,她在期待心上人随时到来。

温庭筠一首闺怨词,只用23个字表情达意,真挚直白有如民歌-第3张图片-非凡网

由“终日两相思”一句可知,佳人的这种期待已非一天两天,在无休止的期待中愁绪盈怀,所以即使是打扮自己,她也选择那种将坠未坠的发型,一双秀眉也画成饱含愁思的样子。

诗人用十五个字将一个含愁仕女的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最后两句:为君憔悴尽,百花时。这也是本词中最为动人的两句。

正是春光美的时节,百花开遍,姹紫嫣红,莺歌燕舞,欣欣向荣,一派欢乐之景。可是佳人却是独守一隅,为心上人肝肠寸断,衣带渐宽。一边是极繁盛的春景,一边是极孤独的闺人。诗人用乐景衬哀情,于是这哀情就更显得楚楚可怜,使人心生怜悯与同情。

温庭筠一首闺怨词,只用23个字表情达意,真挚直白有如民歌-第4张图片-非凡网

本首词,诗人一改其秾艳精绝、含蓄婉曲的词风,用直白的语言诉说真挚的情感,颇有民歌的风格。诗人用字之精炼,刻画之生动,对比之巧妙,无不尽显功力。

词中佳人既惜春亦自惜,流年飞逝,韶华易老,这是人生的莫大无奈,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是极易被这种喟叹所感动,这也就是本词极具生命力和艺术魅力的原因所在吧。

标签: 悔教夫婿觅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