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稻花香里》:来自田野上的文学报告

非凡网 119 0

  苗洪

  朱伟经诗歌在思想内容上很突出地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饱含深情地表现农村生活、描写田园风景和山水风光,二是对人情世故的深刻认识,写出了一批烙上他思想印记的咏怀、咏物诗。三是用诗歌讽刺社会的种种不公——摘自李硕洪先生为《稻花香里》所作序言《冲淡自然 质而实绮(序)——朱伟经先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浅析》。

  序言:在东方有一个神奇的诗歌国度,她就是中国。在这么一片广袤的土地上,诗人们总是站在最令人亲切的土地上去思考文明,思考哲学,思考社会,思考道德,思考价值观,思考着人类社会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生活细节即瞬间的智慧思考。而当我们把追逐的视野定位在这个国家的岭南地区时,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在许多国家以南北方作为分界划分文学创作属性的时候,这片来自岭南土地上的诗人们,和他祖国其他大部分地区的诗人一样,都保持了当今世界最淳朴的文学风格及诗歌风格。当现代文明强烈冲击世界范围内所有角落的时候,中国诗人们却依然坚守在最原始的土地上去讴歌土地与普通生活,普通老百姓,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在他们的诗人身份中,并没有任何的思考去鄙视更多普通人的日常工作及日常工作。

  当西方国家的田园文化及田野文学气息早已烟消云散的时候,中国诗人的坚守却无疑更加令人敬佩与令人敬 仰。我们把岭南诗人朱伟经先生的诗集《稻花香里》称之为来自田野上的文学报告。这是一部十分令人惊讶的诗集。在他大量的诗歌中我们会发现,那些发生在民间中最常见的生活细节,思考的火花,都被化作最具文化元素的诗句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朱伟经先生是一位阅览十分广泛的诗人。在他的诗歌中凝聚的不仅仅是诗歌的写作技巧,也凝聚者一位先锋诗人走在文化前列的普遍性思考。这种思考既有普世性又有个体性,突出表现了当代岭南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固执己见及其对传统诗词的维护与创新。在本文当中,我们将就朱伟经先生的诗集《稻花香里》做个理论性的分析。

  《一》关于朱伟经诗集《稻花香里》的人生在世(哲学)思考成份。关于这个问题,在表面上来看似乎是有些脱离最基本的文本分析,但是,这些都是客观存在于朱伟经诗集《稻花香里》当中做普遍也最深刻的思考。首先,在本诗集的一开始,他就安排了一首《故乡行》来表达这种对故乡的深刻情感。《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五·狄仁杰列传第四十》与《旧唐书卷八十九·狄仁杰列传第三十九》都记曾载了一个“仁杰望云”的故事。唐狄仁杰,武后朝为相,以功封梁国公。初为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南,仁杰偶登太行,见白云孤飞,叹曰:“吾亲舍在其下。”徘徊久之,云移乃得去。

  而实际上,当我们一再强调赞誉诗人的故土之情及怀乡情感时,却始终没有去总结这些诗人热爱故乡,怀念故乡的最根本基础是什么。而在朱伟经作品《故乡行》中就明显对此作出了解释与注解。这种描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抑或是一种被肯定的突破,但是决不是对故土情感的违背与叛逆。我们很明显从下列诗句中窥见到朱伟经在诗歌中所隐藏的另一种主题,这就是,当我们一再追问诗人为什么总是喜欢将情感在远方与故土的零距离之间徘徊时,我们可以明确的告诉您,诗人们除了在诗歌中歌颂缥缈的远方,充满深情的故土之外,还有那就是觉悟。也就是说,诗人的故乡情感归纳起来一句话,故乡情感其实就是一种觉悟的体现。它既是体现,也是体验。

  故乡行(朱伟经作品欣赏)

  云也招来鸟也呼,敢因气味总相濡。

  常思旭日三冬暖,时忆霜天午夜炉。

  只为山弯延后路,又因雾散见前途。

  故园千里长相伴,是我心头一颗珠。

  很明显,诗歌的主题是在表达一个诗人在远方漂泊之后对故乡情感的提升与觉悟。诗歌在关于故土审美的基础上,凝聚更多的还是关于自己人生的回眸与关于故乡的牵挂情节。在诗集中,尽管朱伟经并没有交代诗歌的写作背景,但是,其中值得肯定的一点就是,我曾经漂泊过。

  而实际上,我们在学术分析研究的过程中,所缺乏的认识基础是,诗人的故土情感一定是产生在离乡的真实体验基础之上。但是,我们却始终忽略的一点就是,对故乡的远离,不一定就是身体的远离及真实的体验,它亦可以是灵魂与心灵的远离。从曾经的心灵失守到回归,是一种灵魂的回归与体验:

  掠地东风向早晨,桃花人面两争春。

  到田活水流将满,出土初秧看未匀。

  村道穿山云路远,烟霞绕阁竹楼新。

  武陵已许诗千首,满地鲜花献笑频。

  《二》关于朱伟经诗集《稻花香里》的灵魂重塑。当梵高告别人生的时候,那也就是他对灵魂最深刻的反思与思考。这位举世瞩目的画家,在人类的文化长河中给人留下的永恒记忆是麦田与灵魂,麦田与人生,麦田与对世俗的背叛。

  而实际上,梵高一生当中最伟大的地方就是用生命提醒与启蒙着人类,我们的灵魂,我们的生命,我们所有的不幸或幸福,不是上帝的赐于,而是田野而是是麦田。从那时起,梵高的身影就再也没有出现在田野的麦浪之间,但是,他的提示与启蒙却让更多的艺术家,诗人,作家,画家,音乐家去站在坚实的土地去回望田园,回望关于土地——而他们的所有思考最终都是体现在关于土地与人生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

  红尘仅仅只是我们匆匆而过的舞台,我们再次所有的流连忘返最终都只不过是为了诞生,为了告别。朱伟经在诗歌《耳朵》里说,隔断心帘又几重,深情话语总难通。山鸣谷应都无听,知你年来不顺风——梵高割耳不仅仅是一种觉悟,也是一种忘我精神。因为,在体验土地美好的时候,他感觉用眼睛去感触世界去观察世界可能比听到的一切更惊心动魄。朱伟经诗集在《稻花香里》的第三部分当中,有许多诗歌都是表达对那些人类社会当中最先锋代表思想的学习与接收。其中《读明史品龙井得句》:

  见谁识透帝王家,宫阁重重罩雾纱。

  胜败荣枯供笑语,江山人事一杯茶。

  而这一部分其中的动物主题也好,酒主题也好,瀑布也好,其实最终都是在比较关于灵魂的比较中去塑造灵魂,或者说是灵魂重塑更加确切。因为后来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后来的觉悟至上,而不是没有任何真实体验的那个原始之我。在这些诗歌当中,动物,酒,瀑布,松也好,都是一个关于灵魂页面的重大思考。

  不知细心的读者在阅读这一部分的诗歌时是否发现,朱伟经在这里使用了一个充满自然主义的松《松》与充满人本主义的松《盆景松》两种不同生长环境的松所进行的灵魂成长经过则更加经典,醒目。

  《松》

  转眼长天日色昏,乌云滚滚暗山门。

  狂风大雪连宵至,淡定无惊便是君。

  《盆景松》

  枝体缘何不禁风,如花似柳弄娇容。

  平生大志耽温室,羞向人前说劲松——而除此以外,朱伟经还在《鲤鱼母子》表达了一种十分惊心动魄的觉悟与灵魂的再生过程:

  儿当自立做强梁,此去江湖路尚长。

  今日一言须记取,莫将诱饵当糖糖。

  《三》关于朱伟经诗集《稻花香里》中生命本质思考。在他进入花甲之年的时候,他曾经创作了一首《六十六岁生日自题》来表达这种对于生命本质的思考。或许,这种来自自我经历的启蒙与思考与其他那种关于内我与他我的思考更客观更加符合唯物主义的文学观。

  马齿徒增六六秋,晚年心事为谁忧。

  齐家总望欢难尽,虑国还期泪不流。

  且喜心清无索取,也知梦好有追求。

  多情好借山中雨,洗净襟怀点点愁。

  在这片土地上,无论你生存在每一个角落,生命都是急促而有限的。当夕阳西下,当秋色正酣,当再次回首,关于生命本质与本身的思考成为每一个生命必须思考的目标及目的地。或许对于朱伟经来说,对生命的延长,能够再活多久的思考远不如对生命的思考更深刻,更深层,更深邃。因为人生所有的经历都必然会成为一个人关于人生在世,人生哲学,人生价值深思熟虑的阅览基础。可能对于生存在岭南地区的朱伟经来说,这种来自夕阳与木棉交汇的场景更加容易让他联想起生命的悲壮与生命的顽强。朱伟经这种对于生命本身的思考是庄严的,是乐观的,同时,也是他积极人生哲学的体验于高度体现。

  《深秋暮色》

  昨日缤纷梦已残,独怜紫菊影形单。

  山前黄叶萧萧下,飒飒霜风锁暮寒。

  在这片土地上,无论你生存在每一个角落,除了远方及故乡,最终都回到关于对祖国的热爱。关于生命的思考,既有来自对生命本身的感悟,然而,更重要的是对于人生精神,尤其是爱国主义的强烈思考。

  《赞中国女排》

  中华毕竟荟雄才,小小寰球一奖杯。

  里约登坛呼啸起,今番还我冠军来。

  而实际上,从关于人本质的思考,到关于大自然,土地的思考,然后再到人生价值的思考,归根到底都是一个关于品质的思考,英雄主义的思考:《瞻仰叶挺雕像》

  英姿耸上白云间,炯炯双眸四顾环。

  敢是卢沟枪又响?急催战马过雄关。

  在春日还乡遇门前桃花盛开的时候,我们或许会像朱伟经一样思考着宇宙与与时空,与世事繁华:芳事年年总不知,蹊前问遍向阳枝。如今人面归何处,只有桃花似旧时。

  结束语:我们从朱伟经先生的简历(1951年7月生于广东省惠州市惠东松坑。恢复高考后考入惠阳师专,读中文专业三年,毕业后任中学语文教师,中学校长多年。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惠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中可以明确得出的结论是,对于民族文化,岭南文化的热爱与实践是他成为当代词人的重要基础与条件。

  在我们分析研究朱伟经诗歌的过程中,我们工作的重点是放在如何看待一位出生于五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情感及文化情感,最后才是对于他诗歌技巧的观察。其诗歌写作的主要特征是以叙事为主,从而增加了作品的现实性与现实意义。其次是从人本身最具普遍存在的那些情感中体现人文主义的光辉及其朴实的唯物主义文学观。因此,我们在此特别强调的是,当中国目前诗歌创作普遍推崇唯心主义方法论的今天,而朱伟经的诗歌创作却能够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进行诗歌的创作与实践,是他对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对中华民族未来文化形态与发展充满信心的体现。

  诗集《稻花香里》的出版发行,其意义并不只是使我们了解一位中华诗词实践者的诗歌主张,而更加重要的是,在全球性文化一体化浪潮来临的当下,如何将民族文化与国际性的文化,文学艺术接轨,语言如何创新等方面诗集《稻花香里》提供了优秀的现实文本。

  苗洪,于2017年中秋

标签: 关于爱国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