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阅读16(原创) 读朱熹的《观书有感》

非凡网 77 0

【阅读流程】

一、 明确阅读任务要求:

“读书要三到,心到最关键”这是朱熹的名言。现在,我们阅读五上第八单元《语文园地》中朱熹写的两首诗——《观书有感》(其一)(其二)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他的诗和文也都有相当高的成就。长期的读书学习使他对读书方法和读书作用有很多感悟,形成“朱子读书法”,我们今天阅读的两首诗主要写读书的作用,那么朱熹对读书的作用有哪些感悟呢?我们先阅读《观书有感》(其一)。

二、阅读《观书有感》(其一):

(一)、读准古诗:

观书有感(其一)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jiàn)开,天光云影共徘徊(páihuái)。

问渠(qú)那(nǎ)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试说诗意:

(三)、查字词典:

查《新华字典》:

[鉴]①镜子,引申义为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如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引以为鉴。[鉴戒]可以使人警惕的事情。

[徘徊]来回地走:他在那儿徘徊了很久。比喻犹豫不决:左右徘徊。

讨论:诗中徘徊什么意思?是说天光云影在池水中怎样?悠悠浮现,随波晃动,闪耀浮动。

[渠]③他:不知渠为何人。

讨论:诗中“渠”代指什么?代指方塘。

[如]②像,相似,同什么一样:如此,坚强如钢,整旧如新。[如今]现在,现代。

[许]⑥这样:如许

查大词典,讲解:

[那nǎ]疑问代词,今亦写作“哪”,如何,怎么。诗中“那得”指怎得,怎会,怎能。

(四)、讨论诗意:

整首诗主要表现半亩方塘的一个什么特点?水很清,其实也很深。澄澈明净。

作者怎么具体描写池水的清和深?用比喻写方塘池水澄澈明净,像一面镜子展现在人们眼前。正因为方塘里的水澄澈明净,所以天光云影映在水里,悠悠浮动都情态毕见,清晰可见。

为什么方塘里的水能这样澄澈明净?诗人放开眼界,终于看到“源头”,找到了答案:因为这“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五)、解读“观书有感一”:

诗人借方塘池水特点的具体描述以及原因的探究,想表达读书的什么感受?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或所了解的事例,自由汇报。

总结:

人广泛地读书,读到一定程度,就能使自己变得澄明、睿智、明鉴、深邃,他对世间万物能认识清晰、分辨犀利,是非黑白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只有不断学习、更新和发展,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自己变得澄明、睿智、明鉴、深邃。

潘氏的《磨镜帖》讲得好:“如果我把自己比作昏暗的镜子,那么书就是打磨我这面镜子的药剂。只有用书不断地来打磨我这面镜子,我才能更加晶莹透明。如果只是把药剂堆放在镜面上,不去反复打磨,反而会成为镜子的负累,遮掩镜子的辉光。”

三、阅读《观书有感》(其二):

(一)、读准古诗:

观书有感(其二)

[宋]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méng)冲巨舰(jiàn)一毛轻。

向来枉(wǎng)费(fèi)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二)、试说诗意:

(三)、查字词典:

查《新华字典》:

[舰]军舰,战船:舰队,巡洋舰。

[枉]④徒然,白白地:枉然,枉费心机。

[蒙冲][艨艟méngchōng]:古代的一种战船。

查词典:

[向来]从来,一向。

[此日]此时

[中流]水流的中央。

(四)、讨论诗意:

战船在水流中央自由自在地航行,由于春江水涨,此时水大船漂浮在水面,就像什么?就像一根羽毛那样轻。

那么,在这之前,由于水浅,战船出现什么状况?战船搁浅在水边,费了很大的力推着移着,它从来不动一下,真是白费力气!

你在生活中经历过这样的事吗?鲁滨逊在荒岛上就经历过这样的事(选自《鲁滨逊漂流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36、37原著:[英]丹尼尔·笛福 改写:吕韦运):

海面平静,潮水正在上涨,虽然有一点风,却是向岸上吹的。我又找到了两三只断桨,并且除了箱子里的工具之外,又找到了两把锯,一把斧子,一只锤子,便载了这些宝贝,向岸上划去。最初一里来路,我的木排走的倒挺好,不过它所漂到的地方,却和我昨天登陆的地点有些距离,因此,我希望附近有一条小溪或是小河,可以用来作一个港口,起货上岸。不出我的意料,不久便看到了一个小港口,并且看见潮水正往里涌。于是我尽可能地划着木排,顺着急流的中心漂去。

在小河的右岸发现了一个小湾,我费了很大的劲,才把木排划到最浅的地方,用桨抵住河底,把木排撑了过去。可是,在这里我几乎把货翻到水里去了。因为这一带海岸又陡又直,没有地方可以登岸,如果木排一头高高搁在岸上,另一头垂着,货就危险了。我只好把桨当作锚,把木排的一边固定在一片靠近河岸的沙滩上,等潮水涨到最高点,漫过那块沙滩时再说。后来,潮水果然涨上来了。我看水已经涨得够高了,立刻把木排撑到那块滩上,再把两只断桨插到泥地里,前头一根,后头一根,把木排停在那里,只等潮水退去,把木排和货物平平安安地留在岸上。

(五)、解读“观书有感二”:

诗人借船在水浅的地方,怎么推移,都是白费劲,一点不动,可是等水大了,船就漂浮起来,自由自在地航行,像一根羽毛那样轻,想表达读书的什么感受?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或所了解的事例,自由汇报。

总结:只有广泛深入地读书,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博览群书,广泛深入地阅读积累,解决问题的时候才能运用自如。

庄子说得好:“水之积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一个人如果不广泛深入地读书学习,不做好学问,不提高智识能力,就不能担当重任!

四、总结谈话:

朱熹的这两首诗都是借自然现象,形象地表明不断地读书,广泛地阅读,大量的读书积累作用很大。古今中外所有成功的人,都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读书,把自己读厚读重,才能担当重任,成就伟业!

标签: 朱熹观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