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分享他的读书方法

非凡网 71 0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分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分享他的读书方法-第1张图片-非凡网

朱熹像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分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分享他的读书方法-第2张图片-非凡网

朱熹像

《劝学诗》《劝学诗》是一首逸诗,具体写作年代不详,大约在绍兴末年(1162)。日本盛传此诗,我国大陆亦不胫而走,为朱熹所作。其主旨是劝青年人珍视光阴,努力向学,用以劝人,亦用于自警。该诗语言明白易懂,形象鲜明生动,把时间快过,岁月易逝的程度,用池塘春草梦未觉,阶前梧桐忽秋声来比喻,十分贴切,倍增劝勉的力量

作品原文: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分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分享他的读书方法-第3张图片-非凡网

朱熹大字墨迹《易系辞册》宋代朱熹《易系辞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册所书内容节录自《易经》的〈系辞〉上、下传及〈说卦传〉,共十四开,是朱熹存世仅见的大字墨迹,经元明两代藏家之手,于清乾隆时期入宫,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为流传有绪之作品。每行仅书写二字,结体上重下轻,笔势深沉而迅速,大有快剑斫阵之势,字字筋骨突出,强健有力,笔画墨色黝黑,时而又现飞白,精神显得格外奕奕,为古代传世大字书法中之佳作。

书法欣赏:

分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分享他的读书方法-第4张图片-非凡网

分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分享他的读书方法-第5张图片-非凡网

分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分享他的读书方法-第6张图片-非凡网

分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分享他的读书方法-第7张图片-非凡网

分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分享他的读书方法-第8张图片-非凡网

分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分享他的读书方法-第9张图片-非凡网

分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分享他的读书方法-第10张图片-非凡网

分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分享他的读书方法-第11张图片-非凡网

《观书有感二首》《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描绘作者“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第一首诗借景喻理,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事说理,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全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堕理障,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

作品原文: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分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分享他的读书方法-第12张图片-非凡网

作品译文: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分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分享他的读书方法-第13张图片-非凡网

朱熹传世墨迹《蓬户手卷》《蓬户手卷》是朱熹传世墨迹之一。朱熹宋的书法自古为世推崇, 善行草、尤善大字。传世作品以行书简牍为主,大字墨迹很少。

《蓬户手卷》是朱熹大字之代表作, 内容包括三部份:题耑、朱熹行草手迹和前代名人题跋。朱子在作品中写出了他闲逸的隐居生活, 披露了这位在中国哲学上影响深远的大儒, “用之则行, 舍之则藏”,随遇而安的清高品格。题跋中前代名人对朱子书法造诣和品格推崇备至, 同时叙述了手卷流落世间的来龙去脉。

书法欣赏:

分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分享他的读书方法-第14张图片-非凡网

分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分享他的读书方法-第15张图片-非凡网

分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分享他的读书方法-第16张图片-非凡网

分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分享他的读书方法-第17张图片-非凡网

分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分享他的读书方法-第18张图片-非凡网

《训学斋规》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他死后不久,弟子们将他的读书经验归纳为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称为"朱子读书法"。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分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分享他的读书方法-第19张图片-非凡网

作品原文: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口。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自动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分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分享他的读书方法-第20张图片-非凡网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必须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朱熹榜书字帖《千字文》书法欣赏:

分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分享他的读书方法-第21张图片-非凡网

分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分享他的读书方法-第22张图片-非凡网

分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分享他的读书方法-第23张图片-非凡网

分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分享他的读书方法-第24张图片-非凡网

分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分享他的读书方法-第25张图片-非凡网

分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分享他的读书方法-第26张图片-非凡网

分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分享他的读书方法-第27张图片-非凡网

分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分享他的读书方法-第28张图片-非凡网

朱熹书法《千字文》 局部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朱熹重阳节登高,眼见秋景,胸怀舒展畅快,顿生感慨,借杜牧诗《九日齐山登高》作此抒情词 。杜牧出身于显赫的世代公卿之家,胸怀致仕用世的大志;朱熹是思想家,又是诗人。虽然他们前后相隔三百多年,但都主张积极入世,因思想上有共通之处,朱熹仰慕小杜的诗,进而“隐括”成该词。

分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分享他的读书方法-第29张图片-非凡网

作品原文: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作品译文:

云朵的影子浸在江水里,鸿雁正打算向南飞。我带着酒壶,邀集客人,找一个苍翠清寂、烟雾氤氲的地方去饮酒。人世间难得一笑,还好有紫萸黄菊可以摘下来插在头上,自娱自乐一番。风景还是往年的风景,而人早已不是往昔的人了。

为了庆贺重阳节,应该喝得酩酊大醉,请不要再推辞不喝了。人活着就像寄生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非要奔波劳碌,到最后还怨恨人生苦短呢古往今来,无穷无尽。人间多少春花秋月,终难逃危机。你去问问齐景公,何必为人生短暂而泪沾衣襟。

朱熹书法《城南唱和诗卷》书法欣赏:

分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分享他的读书方法-第30张图片-非凡网

分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分享他的读书方法-第31张图片-非凡网

分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分享他的读书方法-第32张图片-非凡网

分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分享他的读书方法-第33张图片-非凡网

分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分享他的读书方法-第34张图片-非凡网

《百丈山记》这篇文章是朱熹所作的一篇游记。这篇游记作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的夏天,所写的百丈山位于福建建阳东北。作者与同游者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皆赋诗以纪其胜”,复又“叙次其详如此”,这在末节中作了交代。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通篇状物写景,准确而形象,细致而生动,表现出作者精细的观察能力和运用语言的功夫,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

分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分享他的读书方法-第35张图片-非凡网

作品原文: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登上百丈山三里来路,向右边俯视,是又深又险的山沟,路的左边靠着陡峭的山崖,路面是垒起来的石磴,上了十几个台阶才过去了这段险区。百丈山的胜景,从此开始了。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通“倨”)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顺着石磴往东走,遇到一条小涧。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两旁都是苍青色的藤条和古老的树木,即使是盛夏的正午,也没有一点热气。涧水全是清澈见底,从高处流下来,发出“溅溅”的声响。走过石桥,沿着两旁都是山崖的小路曲曲折折地登上去,遇到了一座寺院的大门。有三间小房子,连十来个人也容纳不下来,但是前面可以俯视涧水。大门的后面临着石池,风从两旁的山峡间吹来,整天不断。大门里边,又有一座石桥横跨在石池上。过了石桥往北走,踩着石梯,上几级就到了尼姑庵。尼姑庵仅有几间旧房子,房子又矮又窄,没有什么值得观看的地方。只有西阁美好。溪水从西面山谷中顺着裂缝从西阁下面象箭射一般飞奔流出,向南与东面山谷中的水一块注入石池中。水从石池中再流出来,就形成了前面所说的那条小涧。西阁座落在它的上游,在激流和峻石相搏击的地方,最值得欣赏。后面是一座石壁,没有什么可看的。一个人晚上躺在西阁里面,枕头和卧席下面整夜都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越听得时间长越感到悲哀,但也很有意思。

分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分享他的读书方法-第36张图片-非凡网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从寺院的大门出来往东走十来步,遇到一座石台。石台下临陡峭的崖岸,幽深昏暗极其险峻。从草木丛生的地方向东南望去,见一瀑布从前面的岩穴中喷涌而出,又从几十尺的高空中投下来。溅起的水沫象散落的珍珠,又象喷射的雾气,被阳光一照,光彩耀眼,不能正眼去看。石台在山西南的缺口处,它的前面对着芦山,有一座特别秀丽的山峰出现在眼前,而远近几百里高低不同的峰峦也都一个个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太阳迫近西山了,余光横射过来,紫色和翠绿色重重叠叠,数也数不完。早晨起来往山下望去,白云铺满平野,就象一起一伏的大海波涛一样。而远远近近从云中露出来的山峰,都象来来往往飘飞浮动一样,有的涌出,有的沉没,转眼之间千变万化。石台往东的小路断绝了,当地的人凿出些仅能容下脚的石磴来通过,并在东面建了一座神祠,遇到水涝或旱灾就到那里去祈祷。害怕危险的人有的就不敢过去。而山上可观赏的景致,到这里也就没有了。

分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分享他的读书方法-第37张图片-非凡网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通“记”)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我同刘充父、刘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到这里来游览。已经把山上的胜景都写诗记述过了,我又按照次序这样详细记述下来。山上最值得观赏的地方是石磴、小涧、寺院大门、石台、西阁和瀑布。因此分别作了短诗来描述这些地方,并呈送给了一同来游览的人。现在又写了这篇游记,用它来告诉那些想去游览而未能去的人。

朱熹书法《致会之知郡尺牍》书法欣赏:

分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分享他的读书方法-第38张图片-非凡网

分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分享他的读书方法-第39张图片-非凡网

朱熹书法尺牍《卜筑帖》书法欣赏:

分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分享他的读书方法-第40张图片-非凡网

标签: 朱熹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