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熹
宗孔嗣孟称朱子
朱熹与辛弃疾是好朋友。宋光宗绍熙三年,辛弃疾去福建做官,顺道去看望朱熹。两人见面,朱熹提议喝两杯,辛弃疾欣然答应。酒端上来了,却没有菜,辛弃疾说:“干喝没意思。”朱熹想了想,让仆人用盐水煮了一碟子黄豆。他们喝一口酒,吃一粒黄豆,如果辛弃疾喝一口吃两粒,他的脸色就会沉下来。
当年朱熹在武夷山讲学,伙食就非常简单。《四朝闻见录》中说:“待学子惟脱粟饭,至茄熟,则用姜醢浸三四枚共食。”也就是说,他平常让学生吃小米饭,没有菜,等茄子熟了,用姜末和米醋拌茄子吃。朱熹的伙食也跟学生一样,并不开小灶。
御史胡纮早年去拜访朱熹,在朱熹那儿就着茄子吃了一顿小米,吃得满肚子气,对朱熹的学生说:“此非人情,只鸡、樽酒,山中未为乏也。”意思是说,这哪叫待客啊,就算山上没有好酒好菜,给我来一只鸡和一坛酒总可以吧?你们老师却那样招待我,明明是瞧不起人。
故事中这个“小气”的朱熹,却是一名大人物。他祖籍江西婺源,是南宋时期承上启下的儒学集大成者,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被世人尊称为“朱子”。
其实,朱熹的“小气”可以从他的“人性理欲”论中找到根源。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的问题。他认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但他也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朱熹的教育思想、哲学思想(理气论、动静观、格物致知论、心性理欲论)、美学思想均博大精深,后人穷尽一生也未必能学懂悟透。
朱熹故里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于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两人,一个主张“穷究知识”,一个主张“发明本心”,分歧由此更加明确。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他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
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贷盘剥。在从事教育期间,他对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猎,著作广博宏富。
现今,江西上饶和福建武夷山都建有朱熹纪念馆。前者大殿前的对联“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道尽了朱子理学的精髓。
声明 :我们一直致力于知识产权保护,尊重权利人的版权,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我们无法核实其出处,难以取得权利人的许可,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或沟通许可事宜。
标签: 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