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因之,皆惠政也”——朱熹与乡村建设

非凡网 68 0

朱熹不仅是著名的哲学家、理学宗师,而且还是封建时代一名有责任心的官员。无论在断断续续的仕宦经历中,还是以学者身份闲居乡间,朱熹始终救灾济困、为民解忧,积极投身乡村建设之中。

“后人因之,皆惠政也”——朱熹与乡村建设-第1张图片-非凡网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谥文,世称朱文公。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出生于福建尤溪。

“视民如伤”,“民怀其德,不忍其去”

朱熹出生于南宋初年,父亲朱松是北宋进士出身,南渡后担任尤溪县尉,朱熹即出生于福建尤溪。他天赋过人,“幼颖悟”,19岁中进士,入京城顺利通过铨试,后被任命为泉州同安县主簿。

青年朱熹来到同安上任,就职之始,就在官署大堂上悬挂了一面“视民如伤”的牌匾。“视民如伤”出自《左传》中陈怀公与逢滑的一段对话,陈怀公问:“国胜君亡,非祸而何?”意思是,国家被敌国战胜,国君逃亡,这不是灾祸又是什么?逢滑回答:“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意思是,我听说国家想兴旺,就要把百姓当作有伤病的人一样照顾,这就是它的福德;国家想灭亡,就把百姓当作尘土草芥,这就是它的灾祸。

朱熹深受传统儒学以及北宋以来兴起的理学思想影响,他后来曾提出过“国以民为本”“王道以得民心为本”“平易近民,为政之本”等民本思想,“爱民如子”“取信于民”“与民同乐”“富民为本”等经常出现在他的著作中。朱熹认为社稷为民而设,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为此要努力争取民心。朱熹《大学章句集注》曾指出:“有天下者,能存此心而不失,则所以絜矩而与民同欲者,自不能已矣。”

朱熹初入仕途就将“视民如伤”公开悬示于众,不仅是一种为政宣示和对自己的提醒,更是以此接受百姓们的监督。《宋元学案》记载,朱熹在同安任职期间“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还体恤乡里百姓,上书减免赋税,重视乡村教育,筹款整修县学。3年任期结束,朱熹政绩突出,深受乡民拥戴,《宋元学案》记载:“士思其教,民怀其德,不忍其去”。

淳熙五年(1178年),朱熹知南康军。南宋的南康府在今九江、庐山一带,治所在星子县(今庐山市)。朱熹到任时逢大旱,灾情十分严重。《宋史》记载,“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朱熹不仅着手兴修水利,抗灾救荒,还积极向朝廷争取减免税赋。由于措施得力,百姓“多所全活”。这时,浙东地区也发生了灾荒,朱熹因为救荒有方,“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命朱熹前往浙东救灾。

朱熹还未到任就给其他州郡写信,召集米商,免除他们的商税,等朱熹到达时,各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了很多。朱熹每天都深入乡间考察灾情,《宋史》记载朱熹“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也就是在乡村考察时一律单车独行,不带随从,所到之处人们都不知道他的身份。朱熹雷厉风行,也以此要求属吏,有的官吏受不了而“至自引去”。对于丁钱、役法等规定,如对百姓不利,朱熹都整理出来加以革除,同时制定规划,为百姓做长远打算。朱熹在浙东虽然时间不长,但政声远播,宋孝宗赵昚对王淮说:“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淳熙十六年(1189年),朱熹知漳州,到任后发现当地土地兼并盛行,失地农民生活困苦,他主张“经界”之法,即核实田亩数,根据实际田亩重新确定赋税。此举能大大减轻农民负担,但遭到大地主等既得利益者反对,无法推进。正在这时长子朱塾去世,朱熹以此为由请辞。

首创社仓,“后人因之,皆惠政也”

朱熹早年中进士,但此后仕途并不顺利。一方面,朱熹的父亲朱松是一名“主战派”,得罪了朝中主和的权臣,因此被贬官,朱熹多少也受到一些影响;另一方面,朱熹服膺儒学,平生有志于游学、讲学,对官场并不热衷。朱熹中进士至去世前的50多年间,仕途经历时断时续,中间曾以各种理由辞官。黄宗羲所著《宋元学案·晦翁学案》是一篇比《宋史·朱熹传》更全面的朱熹传记,全篇“辞”字竟出现30多次,其中5次指文辞,其余全部是辞官的表述,有“辞”“力辞”“又辞”“再辞”“辞不拜”“以疾辞”等。

朱熹无意官场,并不是放弃对百姓的责任而只去做一名书斋里的学者。朱熹祖籍江西婺源,出生于福建尤溪,父亲去世时他年龄还小,父亲临终前写信给好友刘子羽,让朱熹拜其为义父。刘子羽是抗金名将,也因主战而被贬,居住在崇安(今武夷山市)。刘子羽不负好友重托,为朱熹母子建造了5间住房,又安排朱熹从教于有“武夷三先生”之称的刘子翚、刘勉之和胡宪,朱熹与崇安结下了很深的感情。

乾道三年(1167年)秋,崇安发生严重水灾,颗粒无收,官府救灾不力,致饿殍遍地,饥民骚动。朱熹正辞官在崇安的五夫(今武夷山东南一带)休养,看到灾情,忧心如焚,立即与崇安知县诸葛廷瑞一起商议救灾事宜。朱熹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力劝豪绅发所藏粟粮赈饥,还向官府请贷六百斛粮食散发给百姓,以解燃眉之急。

灾情过后,朱熹思考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灾年的生计问题,他深感遇到大灾之年仅靠官府力量很难做到迅速而全面地救助灾民,必须同时发动民间的力量。为此,朱熹提出了在乡里建社仓的构想,用以弥补官府救灾的不足。朱熹给王淮写信说“今灾解,不可不料后复有前之事”,建议:“官粟存仓,为法甚密,远水解不得近火,请予五夫建仓留赈,每年一赈一偿,又能易新以藏,实为一举二得之举。”

经过朱熹多方奔走,建于乡间的首个社仓——“五夫社仓”很快建成。朱熹亲自制订《仓规》,举荐乡里有德望的4位乡贤共同管理社仓,还争取到福州知府陈俊卿的支持。社仓平时多方筹粮储粮,在青黄不接时借粮给乡民,一般取息二成;如发生小灾,利息减半;发生大灾,免除利息。社仓是一种互助式的备荒办法,不仅减轻了国家财政的负担,而且改变了乡间受灾百姓单纯依靠国家拨谷救济的思想,培养了乡村百姓的自我保障意识。“五夫社仓”建成后各地纷纷效仿,《建宁府志》记载:“社仓,前贤创之,后人因之,皆惠政也。”(作者为文史学者)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陈忠海

流程编辑:L006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标签: 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