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复兴儒学,儒学就要完蛋了!”韩愈含着泪被贬谪出了京城,临走前他唯一的愿望就是通过一己之力复兴儒学。为啥?因为他被称为唐朝最后一个大儒,而此时的儒学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到了宋朝,儒学已经跟躺在ICU里的病人没什么区别了,只要少吸一口气,儒学就彻底嗝儿屁了!这个时候五大才子齐刷刷登场,想要拯救儒学。
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和程颐,一个接着一个,大招频出,总算把儒学从ICU里拖了出来,转移到了普通病房,可问题是想要复兴儒学,依旧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他们挥挥手表示:我们已经尽力了!
就在儒学在普通病房里好好养伤,打算出院的时候,金人的铁蹄南下,把北宋的皇室和官员们打包带走了!
场面一度十分尴尬,儒学再次病重,可医院都被人家给端了,这可咋整?在院长的儿子赵构的带领下,一帮人到南方组建了一家新医院,那就是南宋。儒学就这么转移到了南宋继续抢救了。那么儒学在南方抢救过来了吗?这就要问问一个叫朱熹的人了。
一、官场的无奈,让朱熹确立了毕生的目标:复兴儒学!朱熹从小读书倍儿棒,据说他刚出生的时候,右眼上有七颗痣,排列得像北斗七星。好家伙,难道是文曲星下凡不成?结果朱熹19岁就考上了进士。
年少有为的朱熹,还没到加冠之年,就成了朝廷命官。你以为朱熹的人生会瞬间走上巅峰吗?那你就猜对了!
前脚刚娶了白富美的师妹做媳妇儿,后脚就考上了进士,没多久又被分配到了泉州同安县当官。可谓是爱情事业学业三丰收。
不过朱熹上任以后,立刻就遇到了两件麻烦事儿。第一件事儿就是同安县这里民风彪悍,一言不合就要打群架,往往是整村整村人拿着锄头和耙子开干。而且大街上流氓到处可见,良家妇女压根就不敢上街!
朱熹很无奈啊,他只能耐心教导当地的百姓,可人家哪里愿意听他碎碎念呢?这事儿还没完,朱熹又遇到了第二件事,税收收不上来!
为啥呢?这事儿可不能怪当地老百姓了,因为南宋长期挨打,总是拿钱了事,而且士大夫的工资高得出奇,所以老百姓的压力很大啊。压力大了,那些不想交税的人,只好选择出家做和尚。
干啥?做和尚不仅不用交税,反而需要其他人来养他们,就是一个字:绝!朱熹也没想到基层老百姓居然这么难管理。
那么朱熹是咋想的呢?他觉得是人的思想出现了问题。过去为啥那么好管理呢?是因为过去儒学思想兴旺发达,能够限制人的思想。于是一个想法出现在了朱熹跟前:复兴儒学的大旗,哥们我要扛起来了!
二、朱熹的理论,常常被大家误解。朱熹发现,北宋五子虽然很牛,但是他们的思想过于松散,也就是各干各的,谁也瞧不上谁。结果造成了一盘散沙的局面。
于是,朱熹花了几十年功夫,打算把这些人思想总结集中在一起,再探索出新的思想来,这就是朱熹复兴儒学的一条路。那么他搞出了哪些思想呢?不得不说,朱熹的思想总是被人骂!
第一条:存天理,灭人欲。
其实这条思想,不是朱熹第一个提出来的。早在孔子的时候就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克己复礼。
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朱熹这里的“理”和孔子的“礼”是不同的。那么是哪里不同呢?对不起,圣人也没有给出明确的交代。
早在朱熹之前,程颐程颢两兄弟就已经提出这一观点,但是他们对“理”的解释,过于含糊,甚至不断强调“理”就是“礼”,两位大哥,虽然我读书少,可我也明白一个道理:字音相同,不代表意思就相同吧?
很明显,孔子的“礼”是周礼的意思,孔子打算用周礼束缚大家的思想。而朱熹的“理”肯定不是周礼啊!至于具体是个啥,连圣人都没搞明白,我也讲不出个所以然,太深奥了。你可以理解成自然法则。
不少人认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人消灭欲望,遵守自然法则。其实朱熹老爷子对这句话有过解释,只是被后人给断章取义了。
他打过比方:吃饱饭,这是天理,可想着要吃山珍海味,这就是欲望。娶一个妻子这是天理,可娶三妻四妾,这就是欲望。
现在我们就能搞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大家,一定要自律,懂得节制。只有这样才能身心健康。
第二条: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这条言论显然是针对女性的,乍一眼,显然就是从思想上束缚女性,认为宁可饿死也不能失去自己的贞洁。
其实这句话早先是程颐提出来了,而且是在某个派对上这么随口一说,结果程颐的徒弟们却屁颠屁颠把这句话给记录在了程颐的著作里。
本来大家也没怎么多想,毕竟程颐的书很难读,所以销量实在是惨淡得很。结果到了南宋,老学究朱熹又把这句话当成了金科玉律一般地捧了出来。
朱熹当时名声太响了,所以大家一听这话,都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乎,从南宋以后,各种守节的事情就这么出现了。有些十来岁的小姑娘,丈夫早逝后,她就得守寡一辈子不能改嫁,结果朝廷还鼓励这种做法,给她颁发一个荣誉证书,上面写着四个大字:贞节牌坊。
那么实际情况呢?其实朱熹压根就没往这方面想,他所提出来的“节”并不是贞洁,而是气节!他认为不管男女,宁可饿死,也要守住自己的气节,也就是守住自己的底线。
稍微懂点儒学的人,其实也都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坏就坏在人的心脏了坏了,他们对外宣传:这是圣人在教女性守节。
这么一来朱熹再次背锅,成了后世几百年来,残害女性的“罪魁祸首”。朱熹老爷子要是知道了,非哐哐撞大墙不可。
三、朱熹为啥这么容易被人黑呢?复兴儒学,任重道远。朱熹的名气很大,学问很深,已经达到了哲学范畴。这样的人,按道理应该是一代宗师的级别,可惜他在朝堂上差点没被人气吐血,甚至有人诬陷朱熹扒灰,这又是咋回事呢?
原来朱熹这个人比较耿直,他虽然是个大哲学家,但是并不懂得明哲保住之法,遇到事情直来直去,自然容易得罪人。
要是得罪普通官员,倒也罢了,结果朱熹偏偏得罪了当朝宰相王淮,而且王淮是名相,相对比较有作为。
当时台州知州唐仲友在求雨的时候,居然和娼妓们在一起嗨皮。宋朝官员找娼妓嗨皮,这本身不违法,可是在求雨的时候搞这么一出,就有点儿说不过去了。
这要换其他人也就算了,可恰好遇上了朱熹。当时唐仲友的永康学派,是极力反对朱熹的理学的,所以朱熹抓住机会,连续弹劾了唐仲友6次!
直接把宰相王淮给弹懵圈了,因为谁都知道,自己不仅和唐仲友是同乡,彼此还有姻亲关系,那是正儿八经的一路人。朱熹这么搞,不是打了王淮6个嘴巴子吗?
从此朱熹就不受待见了,各种脏水往朱熹身上泼。直接导致朱熹不堪受辱,愤而离职。摊牌了,不干了!
结局:朱熹扛起了复兴儒学的大旗,却给儒学改了个名字。程朱理学,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称呼,指的就是程颐程颢和朱熹所推崇的学问。其实理学就是儒学的一种延伸。
但是儒学这块招牌已经被用烂了,只有另起炉灶,才能更容易让大家接受这些观点。很显然在朱熹的推动下,儒学死灰复燃,终于从病房里走了出来,还特地换了身衣服。
虽然朱熹被泼了不少脏水,而且他的思想有不少被人故意曲解,但是他对复兴儒学的事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后来的心学大师王阳明,其实也是在朱熹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思想。
参考资料:《宋史》
标签: 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