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及其襄城赋诗

非凡网 40 0

   梅尧臣(1002一一1060),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城(今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故世称梅宛陵。少时应进士不第,以叔父荫补任主薄、知官、监税等地方小官。宝元二年(1039),任襄城知县。后经朝中大臣推荐,嘉佑六年﹝1056),由宋仁宗召见面试,赐进士出身,任太常博士,国子监直汫,官至尚书都员外郎,曾参与<新唐书>的编写。留有<宛陵先生文集>一部,包括诗歌、散文、赋、约有二千九百首(篇)。

   梅尧臣"精思苦学,工为诗¨,在当时古坛上声望很高,与苏舜钦齐名,时称"苏梅"。他和欧阳修也是好朋友,常以诗歌唱和。尤其宝元已卯﹝1039),梅尧臣赴襄城任与出守邓州的谢绛偕行,适欧阳修自乾德谒告,来会于襄城,留旬日而別,欧阳修曾作<还襄城弊居诗>。

   梅尧臣的诗风平淡朴素,而又含蓄深刻,所作能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他反对当时的靡丽文风,在写作技巧上重视细致深入。认为¨必能状写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北宋诗人除以上提到的欧阳修以外,还有王安石、苏轼都受到他的影响。南宋诗人陆游,更是崇拜他,曾有"李杜不复作,梅公真壮哉"的诗句称赞他。他对宋代诗风的转变影响很大。

   随着岁月的增递,梅尧臣的诗晚来益工,声誉亦日高,连皇帝内宫也知道他的名字。据<归田录>载,梅尧臣的女儿是王畴的夫人,王畴官拜枢密副使,梅夫人到慈寿宫答谢,太后问她是谁家的女儿,她说是梅尧臣的女儿,太后笑着说:"原来是梅圣俞家啊!"同时,他的诗也远播边陲,西南少数民族还把他的<春雪诗>织在弓衣上,可见他的诗在宋代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梅尧臣是1039年至1041年任襄城知县的。他在襄城期间,曾写了许多反映农民苦难生活、揭露统治阶级残酷迫害人民的优秀诗篇。如<<田家语>>:

   庚辰诏书:凡民三丁籍一,立校为长,号:“弓箭手“,用备不虞。主司欲多媚上,急责郡吏,郡吏畏,不敢辨,遂以属县令。互搜民口,虽老幼不得免。上下愁怨,天雨淫淫。豈助皇上抚育之意耶?因录田家之言,次为文,以俟采诗者云。

   “谁道田家乐,春稅秋未足,里胥扣我门,日多苦煎促,盛夏流潦多,白水高于屋。

   水既害我菽,蝗又食我粟。前月诏书来,生齿复版录。三丁籍一壮,恶使操弓韣。

   州符今又严,老吏持鞭朴。搜索稚马艾,唯存跛无目。田闾敢怨嗟,父子各悲哭。

   南田焉可事,买箭卖牛犊。愁气变久雨,铛缶空无粥。盲跛不能耕,死亡在迟速。“

   我闻诚所惭,徒尔叨君禄。去咏<归去来>,刈薪向深谷。

   这首诗用农民的口气,申诉了北宋仁宗赵桢时襄城农民所遭受的苦难。他们在“主司欲多媚上“,强暴的官史大肆“互搜民口“,强迫农民去服兵役,他们被弄得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生产力遭受严重的破坏。最后作者表示不愿做统治阶级的帮凶,象陶渊明一样辞官不做,去深山砍樵为活,了却一生。

   另外,还有<<汝坟贫女>>:

   “汝坟贫家女,行哭声凄怆。自言有老父,孤苦无丁壮。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督遣无稽留,

   龙钟去携杵。勤勤嘱四邻,幸顾相依傍。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強。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何?“

   这首诗同样语言质朴,字字悲辛,全诗纯用口语控诉了郡吏的残暴以及汝坟贫女的悲惨遭遇,情节真挚感人。

   我们仅就以上这两首诗,就可以看出梅尧臣是一个关心人民又富有正义感的诗人。同时他也是一个能夠体恤民情的好县官。但限于他自己的官小职微,虽然对统治阶级及其爪牙们对贫苦农民的凶恶行径,表示强烈不满,但也“不敢抗“。只有怀着对治下老百姓的同情,记录下他们血泪的诉说,希望上达统治者知道,能施以“抚育之意“。在封建社会里,象梅尧臣这种贴近民心,体恤民情,关心民生疾苦的官员是不多见的,真正值得后人尊敬与效法。

   梅尧臣在襄城除写下许多同情劳动人民的诗篇外,还有一些描绘自然景观、借物抒怀、凭吊先贤等其它作品,如<<鲁山山行>>、<<矮石榴树赋>>、<<吊李膺辞>>等,也都写得清新含蓄,寓意深刻,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了。

   襄城逸人轶事录之六

标签: 春寒 梅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