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疏影里的诗词随想

非凡网 30 0

我只是一个爱诗词的人,每当在工作之余翻开那些伴我多年诗词集,总会有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和慰籍。

   或许每一种文体的生命周期都是有限的,所以当我们在新的世纪大步奔向未来的幸福生活时,终不能期望唐诗宋词能够再度地兴旺发达。既便理智告诉我在这个缺少传统教育与平和心态的时期,不可能再涌现出大量让人心动的作品(谁能够花时间去写呢?稿费都是以字数来计算的)但我实在不能想象没有这些长短句的中文世界会是多么的荒芜与干涩!

   我只能把眼光转回到过去,并常常安慰自己:虽然没有“现在”,但至少有“过去”——这已经是一种幸福了。大概和爱情一样吧,最美的时候都很难长久,却足以让每一个受过爱的洗礼的人一生长久回忆。

   尽管我们的象形文字对诗词的爱绵延了千余年后终于不可挽回的淡去,却并不影响我对诗词的感情,哪怕我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丧失了用诗词表达自己的能力(我曾经对这一点耿耿于怀,可久了也就麻木了)。希望大家能够在这里一起聊聊自己喜爱的作品,专业的角度也好,业余的爱好也罢,只要分享,就不枉那一份流传至今的凝练与优雅了。

   临江仙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座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成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眺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对这首《临江仙》喜爱了多年。最早知道的那句“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是出现在《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也许是这名吧)中的一篇文章里。那会儿还在小学,对文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语文课本中那些被分解得支离破碎的章节上。刚对诗词滋生出一点点模糊的兴趣时,猛然从一堆铅字里发现了这样清丽脱俗的句子,竟被深深地触动。想象着夜色里,杏花丛中幽幽响起的笛声,心里一阵阵激荡。久了,竟然渐渐能感觉到夏夜丝丝的凉风,夹杂着叶片的清香徐徐吹过来。笛声自然是舒缓绵长的那种——或许这样的才更能衬托“座中多是豪英”的英雄气概吧。惊异文字能够组合得如此美丽,也就记住了它。此后的数年,尽管慢慢也接触了许多好的诗词,背过这样那样的名篇,但“杏花”一句始终萦绕心头,挥之不去。只要一想到它,安宁舒缓的感觉就轻轻地围过来了。高中时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看到了全词,兴奋得如同偶遇故人。不过年长些许,才注意到“二十馀年成一梦”中那种悲喜莫名的沧桑,回首往事,大约很多人都会有“此身虽在堪惊”的感慨吧。

标签: 临江仙陈与义